如今,使用藥物減肥的現象十分普遍,甚至有人使用一種藥物來幫助戒毒。
在現代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出現之前,人們在大自然中種植、收穫和食用食物,目的是為了果腹充飢。然而,我們今天吃的大部份食物都含有人工成份和添加劑,不僅能提供飽腹感,還能誘發飢餓感。
2007年,法國波爾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ordeaux)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讓老鼠選擇兩種獎勵:一種是可卡因(cocaine),另一種是加了糖精的甜水。
儘管可卡因極易讓人上癮,然而94%的小白鼠選擇了糖精甜水獎勵,這表明強烈甜味的成癮潛力非常強大。即使增加可卡因的劑量,它們的選擇也不會改變。
「我們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強烈的甜味可以超越可卡因的獎勵,即使是對毒品敏感和成癮的人也是如此。」研究人員寫道。
2013年的一篇題為「糖癮:將毒品與糖的類比推向極致」(Sugar addiction:pushing the drug-sugar analogy to the limit)的評論文章分析了比較可卡因等成癮藥物和蔗糖等高添加糖食品的研究,以評估其有效性。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神經生物學層面,糖精和甜味獎賞的神經基質似乎比可卡因的神經基質更強大。」
不得不說,我們的大腦對糖和甜食的強烈反應可能就是許多人難以戒掉糖份和甜食的原因。
兩個多巴胺峰值
除了糖份之外,一般食物提供的不僅僅是能量供應。
進食會增加大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讓我們感到快樂。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是控制我們進食行為的重要媒介。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新陳代謝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abolism Research)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生物學頂級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項題為「食物攝入會調動味覺和進食後多巴胺能迴路,從而影響人類的進食慾望」(Food Intake Recruits Orosensory and Post-ingestive Dopaminergic Circuits to Affect Eating Desire in Humans,12/27/2018)的合作研究成果,13名體重正常的健康參與者在對照和交叉設計中接受了高脂高糖奶昔或無味溶液的飲食干預。
研究結果表明,食物會使我們的大腦兩次釋放多巴胺。
與無味的奶昔相比,飲用奶昔後,大腦中出現多巴胺反應的區域明顯增多。第一次發生在喝完奶昔後的第一時間,第二次發生在喝完奶昔後的5到10分鐘左右。
當我們進食時,食物一進入口腔,味道就會通過口腔神經迅速傳遞到負責味覺得特定腦區,進一步引起大腦中的多巴胺反應。
除此之外,腦部掃瞄(MRI磁力共振成像)顯示,與無味對照組相比,奶昔使大腦各區域的多巴胺釋放量增加了約50%至120%。高脂肪和高糖份的攝入激活了多巴胺相關區域。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高脂肪、高糖份的食物不僅能輕易促進大腦的多巴胺系統,還能改變大腦的工作方式。
進食釋放阿片類物質
食物攝入也會在大腦中釋放類阿片。這些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在人類上癮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介導著由味覺驅動的進食。
在美國《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發表的一項題為「進食釋放人類內源性阿片類物質」(Feeding Releases Endogenous Opioids in Humans,08/23/2017)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種針對大腦中阿片受體的化學物質,對10名健康男性進行了三次掃瞄:分別在進食一頓可口食物後、進食一頓難吃食物後和禁食一夜後。
研究結果顯示,進食會導致這些阿片類物質在整個大腦中大量釋放。
發表在美國《臨床內分泌學和代謝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題為「內源性阿片機制與人類肥胖和體重減輕有關」(Endogenous Opioid Mechanisms Are Implicated in Obesity and Weight Loss in Humans,06/24/2015)的研究還發現,進餐後100分鐘內阿片反應的激活可能與肥胖者體重反彈的風險有關。
總之,大腦獎賞中樞接收來自天然類阿片和多巴胺的訊號,然後向下丘腦發送訊息,幫助控制食慾。由添加了糖份和脂肪的高度加工食品組成的飲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讓我們有飽腹感,這就可能導致我們吃更多的食物,從而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
食物成癮流行病
當今社會,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世界,工作、經濟、家庭和健康危機等挑戰著我們的身心。
不理想的身體和情緒狀態促使人們尋求快感和解脫。因此,進食會增加大腦中的多巴胺和阿片類物質,讓我們在短期內感覺更好,但卻會帶來長期的有害結果。
高脂肪和高糖份的食物本質上並不壞,問題出在人們失去控制,把它們作為緩解壓力的一種手段,過量食用。這種重複攝入會對我們的大腦有害,因為它可能會導致上癮,對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
對高度加工食品上癮是我們社會的常見問題之一。這就是為甚麼抗上癮藥物可以治療肥胖症。
安非他酮(Bupropion)是一種有助於提高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大腦化學物質水平的藥物,可以改善情緒,減少渴望。
納曲酮(Naltrexone)與大腦中的特定阿片類受體結合。這樣可以阻斷一種名為β-內啡肽的天然化學物質的作用,這種物質與愉悅感和獎勵感有關。因此,它有助於減少暴飲暴食的衝動。
除了這些藥物之外,還有甚麼自然、全面的方法可以戒除這些類型的成癮嗎?
緩解渴望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許多科學研究表明,傳統的靜坐冥想和現代的正念訓練這兩種方法對神經、精神和新陳代謝都大有裨益。靜坐冥想是指專注於當下,而正念訓練則是指充份意識到自己所從事活動的重要意義。
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肥胖評論》(Obesity Reviews)上的一篇題為「基於正念的減肥干預: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10/27/2017)的文章,系統總結了18篇關於正念干預(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簡稱MBI)對體重影響的文章。研究發現,經過正念訓練後,參與者的體重在治療後平均減輕了6.8磅,相當於初始體重平均減輕了3.3%。在隨訪期間,他們的體重繼續平均減輕了7.5磅。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正念冥想對減肥有一定的效果。」研究人員在文中寫道,「對減少與肥胖有關的飲食行為也基本有效。」
「正念冥想在控制慾望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英國心理學教授凱蒂‧塔珀(Katy Tapper)在發表於國際期刊《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的一篇題為《正念與渴望:效果與機制》(Mindfulness and craving: effects and mechanisms,11/13/2017)的文章中如此寫道。
冥想與更高的大腦網絡整合有關,因此有可能使有上癮行為的人體內異常的多巴胺釋放正常化。
發表在國際期刊《認知腦研究》(Cognitive Brain Research)上的一篇題為「冥想誘發意識變化時多巴胺張力增加」(Increased dopamine tone during meditation-induced change of consciousness,04/2002)的文章介紹了一項歐洲研究,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招募了八名健康的男性冥想教師,他們每天練習冥想7至26年,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兩次掃瞄,一次是進行冥想時,另一次是不進行冥想時。
研究結果顯示,他們在冥想時,大腦中名為「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的區域多巴胺水平增加了65%。腦電圖顯示出深度放鬆模式,表現為θ波增加,α波減少。
腹側紋狀體是大腦的一部份,它幫助我們感受愉悅,促使我們尋求獎勵,如食物或有趣的活動。它通常被稱為「快樂中樞」(pleasure center),因為它在引導我們的行為朝著讓我們快樂的方向發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通過冥想增加多巴胺是一種更自然的方法,不會像治療食物成癮的抗肥胖藥物那樣產生一些不良後果。
2013年,戴維斯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研究人員Michael Hagerty領銜的科學團隊發表了一篇題為「狂喜冥想案例研究:自我刺激獎勵系統的fMRI和EEG證據」(Case Study of Ecstatic Meditation: fMRI and EEG Evidence of Self-Stimulating a Reward System,05/02/2013)的文章,證明在沒有任何藥物或愉悅的外部刺激的情況下,冥想可以激活我們的多巴胺獎賞系統。這就是為甚麼冥想可以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成癮的戒斷症狀。
正念能有效降低醫院病人中藥物濫用者的渴求,減少藥物再利用,可能治療慢性腰痛和鴉片類藥物成癮,並有助於緩解對酒精的渴求。
減少緊張壓力下的暴飲暴食
一組德國神經學家和神經放射學家發表了題為「正念冥想調節壓力飲食及其神經相關性」(Mindfulness meditation modulates stress-eating and its neural correlates,03/27/2024)的文章,研究了66名在壓力下有暴飲暴食傾向的人。其中一些人接受了正念冥想訓練,而另一些人則接受了普通的健康訓練,包括從科普廣播網絡中摘錄與健康相關的訊息豐富的影片和音頻片段。
結果表明,接受正念訓練後,受試者對食物的渴望降低,壓力和情緒化飲食行為明顯減少。然而,健康訓練組的受試者並沒有報告同樣的變化。
對參與者的大腦掃瞄還表明,與調節獎勵、情緒和自我意識相關區域的連接發生了變化。
冥想還有助於緩解負面情緒。另一項發表在《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科學與治療》(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雜誌上的文章題為「正念冥想可改善健康和抑鬱症患者的代謝狀況」(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s metabolic profiles in healthy and depressive participants,02/05/2018),該研究調查了為期8周的正念冥想對健康人和抑鬱症患者的影響。所有15名有抑鬱症狀的參與者的抑鬱和焦慮評分都顯著下降,達到了接近正常的水平。
除此之外,參與者的新陳代謝也得到了改善,尿酸、總膽固醇和血糖都有所下降。
個人體驗:尋找新的平衡
自2022年搬到紐約以來,我一直沉浸在嘈雜、忙碌和壓力重重的環境中。我的生活變得快節奏,日程變得繁忙而充實。
由於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食物,我發現自己很難抵御用食物來緩解壓力的誘惑。
幸運的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我逐漸養成了每天早上上班前冥想的新習慣。我的大腦中那些小小的多巴胺分子和體內喧鬧的壓力荷爾蒙恢復到了更好的平衡。
與沒有冥想的日子相比,當我冥想時,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對食物的慾望,並使自己的飲食更接近過去我在瑞士工作期間的風格。
雖然我可能會懷念瑞士時期的寧靜生活,然而這種定期冥想的新習慣正在重組我的大腦網絡,使我有能力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磨難。
我身邊大多數有強烈冥想習慣的朋友似乎都很苗條,精力充沛。靜坐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身體一成不變。基因、蛋白質和其它細胞分子會在微觀層面上修復我們的身體。
只要我們遵循傳統智慧,讓我們的身體自然痊癒,現代社會的挑戰可能會更容易克服。隨著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回歸本真,也許有一天,我們所有的食物都將重新成為真正意義的食物。#
作者簡介:
董宇紅(Yuhong Dong),博士,是《大紀元時報》資深醫學專欄作家。她曾是瑞士諾華公司(Novartis)總部的資深醫學科學專家和藥物警戒領袖,曾四次獲得諾華獎。她在病毒學、免疫學、腫瘤學、神經學和眼科學方面擁有臨床前研究經驗,在傳染病和內科方面也有臨床經驗。她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傳染病學醫學博士學位。
原文: When Food Hijacks Your Brain, There Are Ways to Get It Back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