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裏的那些羈絆與孤獨,還得需要自己慢慢品嚐,慢慢放下啊。我們所愛的,不是某個人,而是生活本身啊。」看完台灣電影《莎莉》後,我想對這世界所有的莎莉們這樣說。

《莎莉》講述台中農村的養雞農婦惠君(劉品言飾演)大齡單身的迷惘和孤獨,哥哥在中國大陸擁有感情第二春、弟弟(林柏宏飾演)也即將結婚,由於自己已經三十多歲,生肖屬虎,很快就要成為家裏的「虎姑婆」。

焦急之下,惠君在姪女的教唆下開始玩起交友軟件,化名「莎莉(Salli)」與法國巴黎男人談情說愛。幾乎身邊所有的人都說她被騙,她還是選擇勇敢飛到巴黎,踏上一場異國追愛之旅,為自己的人生賭一賭。

清新小品背後是自我成長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惠君很早就失去父母,於是承擔了照顧弟弟的角色,每天的人生幾乎都發生在雞舍,整日與雞狗為伴。她是母親般的姐姐,日夜勞作的農婦,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的人生。我能聯想到身邊的不少女性,我們真的有理解過她們的人生嗎?

如今網路詐騙新聞層出不窮,很多女性被詐騙,也只不過是虛擬世界上的那個騙子,給了她們現實中沒有的噓寒問暖。聽到這類故事後,大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現在怎麼還會有人受騙」,但《莎莉》導演練建宏認為「這群人又沒錯做什麼事情,他們不過就是相信有人愛她而已。」

電影中弟弟即將結婚的事實,才是惠君心中更加「恨嫁」的原因。她想到所有人都會離開自己,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而算命先生更是宣判,單身屬虎的惠君是「虎姑婆」,不能來參加弟弟的婚禮,否則會使弟弟未來的婚姻不幸福。該情節更增添了惠君的沈重心情,為弟弟辛苦半生,還落得不能出席婚禮的結局?

電影以網戀為線,其實更是一個自我成長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保守女性,是怎樣走出舒適圈,在巴黎旅途中認識自己,以及認識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呢?

電影風格清新幽默,親切的台灣鄉土風情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展現,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多次被情節逗笑,但電影也順便帶過了多個嚴肅議題,包括家庭關係、個人成長、社會對女性的態度以及現代愛情的多樣複雜。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巴黎是美好遠方?

台灣電影《莎莉》海報。(威視電影提供)
台灣電影《莎莉》海報。(威視電影提供)

《莎莉》電影海報充滿浪漫法式風情,其實巴黎是很多台灣人第一次到歐洲跟團遊的選擇,這樣有著浪漫氛圍的遠方,更增添了惠君為愛出走的決定吧。

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也是電影中的重要元素。台灣情節充滿了當地生活的鄉土風情。台中農村有著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保守封閉,有深山,有雞舍,有關係緊密的鄉親鄰居。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東方民俗文化,例如傳統婚嫁,算命,風水,「拜拜」習俗。

而地球那邊的巴黎,是五光十色的國際大都市,埃菲爾鐵塔與畫廊,滿城藝術氣息。這裏有全世界來追夢的人,而都市人對感情和幸福則有著不同的定義。女主角在那裏遇到了不同的人,看到了愛情的多樣性,以及生活的多樣性吧。

電影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環境,反映了主角內心世界的變化。不過,惠君心境轉換的交代不夠深入,這裏影片本可以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巴黎情節亦充滿了對巴黎的刻板印象,缺少真實與自然,推測是導演缺少真實的在地經驗。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在女主角還未去法國前,遠方的潛在美好生活每天衝擊著現實的孤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電影說到,母親沒有公雞也是可以下蛋的,只是孵不出小雞。公雞在電影中隱喻男性,惠君陷入戀愛的「盲目」也對應了雞的夜盲症。惠君急切需要一個男人出現,治癒她的孤獨,做為她人生喘氣的救命稻草,不僅解決自己大齡未婚的問題,也許也可以改變自己死氣沈沈的生活。

可是真有這樣一個男人出現後,就能保證未來的幸福嗎?會不會反而是對現在如今平靜人生的結束。不過也無需懼怕,人生中該走的路,始終都要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啊。

而惠君和弟弟以及姪女的親情部份,是影片的一個看點。「我也想跟你們永遠在一起啊,但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電影中惠君有這樣的台詞,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擔憂。

故事中年少的姪女也面臨著「缺愛」的問題,與定居上海的父親那邊的繼母不合,回到姑姑的台中農村生活,被姑姑照顧。年紀雖小,卻比惠君更加看透網戀虛擬世界的虛假。

結局時惠君對姪女說,「等你長大一點,就能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緊接著下一句就是「好像也沒有」,道出了人生路上成長中的諸多無奈。

東亞社會裏,血緣給人帶來的既是羈絆,也是命運注定的連結。弟弟在婚禮上對姐姐的一番發自肺腑的深情感恩,是令人動容的情節;而姪女對惠君的獨白,「馬丁不愛你沒有關係,我愛你就好。」姑姪情感得到昇華的同時,兩個缺少關愛的不同世代女性,在互相擁抱中得到慰藉。

電影中親情線的發展,也點出了一個簡單但易被忽視的情感哲學:「愛,其實可以有多種形狀」。

終身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台灣電影《莎莉》劇照。(威視電影提供)

雖然瘋狂,我倒是能理解惠君的千里追愛行為。當所有人認為自己被騙,當颱風吹倒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雞舍,惠君為不確定的愛情壯遊法國,我認為是她為自己現在一地雞毛生活的「自我救贖」,如果不放開對自我的限制,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是要永遠做那個被困在雞舍的女人嗎?

台灣電影《大佛普拉斯》有這樣一句話:「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裏的宇宙。」現代人漸漸都染上了「孤獨病」。可是,無論人生處於什麼階段與境地,孤獨是每個人要面對的永恆話題,沒有人能永遠陪伴你。

有時候,筆者想到身邊的一些人,無論男女,他們都面對孤獨無伴的問題,也許是錯過了最佳婚嫁年齡,也許是婚嫁後依然和伴侶分道揚鑣。

不過,人心的不古與複雜,即使有人陪伴,很多人依然感受到內心的孤獨,或是和伴侶無法在靈魂上交流,抑或失去相愛的初心,早已厭倦這樣的相伴,不惡語相加已是為善。

每個人能在《莎莉》裏會看到自己,或是關於大齡單身的孤單,亦或是追求幸福的勇氣,再或是人生不同際遇下永恆的迷惘。電影的一大優點是,結尾沒有安排一位「王子」來拯救惠君的人生,生活恢復了往常的日子,她依然是獨處,未來路有多種可能,未來的他來或不來,但惠君的神情早已煥發新的光彩。蛻變後的她,更了解自己的失去和擁有。想到張懸的一句歌詞:「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人生裏的那些羈絆與孤獨啊,還得需要自己品嚐,自己慢慢放下啊。我們所愛的,不是某個人,而是生活本身啊。

還有歌曲這樣唱:「若是月亮還沒來,路燈也可照窗台,照著白色的山茶花微微開。」但我更想引用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詩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我們怎麼才能幸福呢?其實生命最終是要「向內」去求索,而不是「向外」去追尋,就是要去發現、煉就心中的一輪「光明月」。而「光明月」來自內心的光明與修為,它沒有陰晴圓缺,映照廣袤的山河大地,永遠秀麗美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