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善者福未至,而禍已遠;惡者禍未至,而福已遠。」這句話說明,善有善報,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能促進美好的風尚,讓人心生暖意,回歸和諧社會。

善行使自己的身心受益無窮。善念源於內心,深入探究,便能找到善源,讓它源源不斷地流淌,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挪威奧斯陸都市大學和德國多蒙特大學曾進行過類似研究,發現那些自願幫助他人的人,內心的幸福感比那些不幫助他人的人更高。

2013年,一項加拿大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期刊(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上,證實幫助他人可以降低BMI(身體質量指數)以及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16年,《生物行為醫學期刊》的一個心理醫學專題研究報告表明:行善行為與減輕壓力和增強大腦活力有關,顯示施予比接受帶來更多心理益處。其他研究也證實,多做善事會增加兩種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和多巴胺,使大腦經常充滿喜悅。

Donna Cameron是一位非牟利組織的社工,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深感善良的重要性。然而,她擔心自己在實踐善良的過程中可能會半途而廢,因此創立了一個名為「練習善良的一年」的網誌,記錄自己每天保持善心的行為。她意外發現,經常行善能促使血清素分泌,舒緩慢性疼痛、壓力和失眠,這與國外許多研究結果一致。

要持續保持善良並不容易,尤其在遇到突發狀況時,人容易被激怒。然而,保持善良的心意味著多一份包容,多為他人著想,從而能夠釋放憤怒情緒。例如,在開車遵守交通規則、保持安全距離時,後車按喇叭可能是因為有急事;在電影院,旁邊的人吃東西發出聲音也許是因為下班晚,來不及吃飯而不得不帶食物進場。

持續保持善良需要恆心和毅力,讓善良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以下四種培養善良習慣的方法值得一試:

感恩:用心過生活,珍惜並感謝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懂得珍惜福分,才能吸引更多福氣。

正面看待事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層出不窮,我們需要學會正面應對,用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天。例如,當桌上只有半杯水時,樂觀的人會感謝還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觀的人卻會為只剩半杯水而憂心。學會用正面思維看待事物,讓每一天過得開心。

善待他人:多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善待他人不僅能讓你成為一個受人喜愛的人,還能讓你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

自我反省:定期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並努力改正。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和改進,你會變得越來越善良,更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冷靜和理智。

是的,保持善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真正融入生活。通過培養感恩、正面看待事物、善待他人和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讓善良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並為社會營造更加美好的風氣。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