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畢業的季節,今年中國總共有1,179萬大學生畢業。中國因為人口開始減少,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有大量的大學生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中國的問題卻是: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他們不是加入了勞動大軍,而是加入了失業大軍。

為甚麼大學畢業生反而找不到工作?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很高,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未來將會如何影響中國社會?

惡性擴招 畢業即失業 復旦就業率僅18%

獨立電視製片人李軍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最近這幾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是一年比一年難。2023年上海復旦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只有18%,70%的畢業生最後選擇了繼續報考研究生。復旦近幾年就業率都不高,無法就業怎麼辦?就考研究生(考研),考研人數佔大頭,這是一個趨勢了。

今年廣東工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統計數據,沒有提到就業率,只說是有去向的或者有意向的,到6月份包括考研和有意向的全部加起來,好一點的專業近40%,一般的專業20%,最差的只有8%。廣東工業大學算是廣東比較居中的一類本科大學,畢業即失業,對大部份應屆畢業生來說,應該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了。

《大紀元》資深編輯與主筆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上海和廣東,其實是代表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個區域,一個長三角,一個珠三角。那麼復旦大學確實有這個問題(本科低就業率),因為復旦大學學生都是所謂的「學霸」,大部份讀完了本科以後,他們會繼續深造,到海外留學或者考研究生。所以它那個應屆的大學生畢業以後直接出去打工的比例是稍微小一點。

但廣東工業大學不一樣,它非常重實用性。比如機械怎麼操作,怎麼修理啊,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東西。所以以前它的就業率相當高。如果廣東省廣東工業大學的就業率下降,其實說明了廣東的這些加工企業開始出問題,說明整個中國經濟太差,出了大問題了。

旅居美國的上海企業家胡力任在《菁英論壇》中表示,中國教育本身出問題了,這幾十年整個中國教育產業是在一個非常扭曲的形態下發展的。自九十年代開始,大學生越來越多,有些大學把系變成了學院,開始擴招。到2000年左右,中國把整個教育行業產業化了,繼續惡性擴招,把它變成了一種斂財的手段,使得大量學生畢業後無企業聘用或者是所學的專業與工作不匹配。

胡力任表示,或許中國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率比公開的數字還要低得多。他認識的朋友都說現在小孩根本找不到工作,所謂找到工作的也是專業不匹配。一個好的學校,一般來說他學的專業是跟未來的工作匹配的。比如說,他原來是學化學的,那麼他將來的工作就是搞化學研究;原來是學金融的,那就到金融系統裏面去工作。但是在十多年以前就發生了很多學校學生的專業和工作已經完全不匹配了。學生一旦離開了這個學校,你學的專業全部都丟掉了,現在大量的學生也是這樣的,比如很多理科專業的學生,後來變成了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從業者。

他原來經營的新科技公司在招聘人員的時候,不管你是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真正進入他這個單位工作的時候,最起碼要花一到兩年的時間進行培訓。待他真正能夠上手去獨立完成一個工作,差不多就是一到兩年的時間,就是說企業其實需要有一個培訓的過程,大的企業一般都是這樣。

企業培訓其實也是一筆大的開支,那麼現在整個經濟不好,企業情況普遍不好,主營業務不好,它就沒有錢去做這些培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他的企業,需要的就是能儘快將人招進來,馬上就可以上手的員工。現在這樣技能成熟的人大量失業,作為公司他首選的就是這些人,能夠直接進入公司,不需要培訓就可以用你,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現在找工作都很困難。

民企萎縮 每年減少1600萬就業機會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中表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萎縮。現在基本上還在經營的企業老闆都在採取防守的策略,都是保守經營。開新的公司幾乎沒有,擴大經營的也基本上沒有。這兩年,中國投資增速很低了,而且去年民營企業新增的投資是負增長,今年是0.4%,到5月份又開始下降了。

中國的民營企業有一個五六七八九的說法,就是民營企業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以前全中國每年都有2,000萬新增就業,其中1,600萬是民營企業創造的。按照現在民營企業新增投資的數字,那就是幾乎沒有任何增加,沒有任何增長了,每年就少了1,600萬的新增就業,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點就不奇怪了。

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中國現在的就業趨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的年輕人都是要去外資或者民企或者去創新如何如何。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主要都是去考公務員去了,進事業單位,他看起來有一點感慨。因為記得在九十年代,中國人紛紛下海,很多鐵飯碗事業單位的人辭職,然後出去創業下海。那時候下海非常高潮,現在的這一代整個就反過來了。

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她們當初是從政府、國務院部門等機構自己辭職出去闖的。中國的這一大批有錢的企業家,是九十年代辭掉鐵飯碗,然後自己去開公司、闖蕩之後成功的。現在大家都爭著進入體制,爭著去當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拿鐵飯碗,主要還是社會整個環境變化造成的。一方面,整體經濟環境越來越差,企業倒閉很多,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工資高、穩定,福利又好,而且還有貪污腐敗的各種機會。另一方面就是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年輕人上升通道基本就被堵死了,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當官從而進入體制。

郭君說,中國按照月收入計算,5,000元人民幣以上的人數大約是1.3億人,也就是說,其他10億人的月收入是低於5,000元的,這是一個基本的現實。收入能夠穩步在上升的,又沒有太大風險的職業,看來現在只有公務員和所謂的事業單位。八九十年代的情況(下海)決定了後面中國30年的發展,那麼中國社會現在這種狀況也決定了未來30年中國的狀況,那就是保守、退縮、每況愈下的一種局面。

拼爹時代最後一代躺平 上山下鄉還會重演嗎?

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現在年輕人就業還碰到一個問題,就是他們面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人老說你不要輸在起跑線,但是現在大家都發現,起跑線根本就不在幼兒園,起跑線是跟他爸爸有關,從他爸爸就開始了,也就是說大家要比父親、拼爹,而不是比你的學習成績。這個問題對中國年輕人選擇躺平也有很大影響。

胡力任在《菁英論壇》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年輕人,可能他們比老一代人更聰明,更看得到事實的真相,就是說起跑線其實是在血液裏面,就是父母決定了小孩的未來,他們現在很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比方說以前有的小孩是這樣的,他心裏也不服,你怎麼出生在那麼好的一個家庭,那麼我要去努力,我要去改變我的這個現實。但是現在很多小孩沒有這種想法,他覺得我任何的努力也改變不了我的現狀,改變不了我的未來,那麼我就直接躺平,我還是回到我的老家,我就選擇一個最簡單、最廉價的一個生活方式來度過我整個生命,很多人都是這樣。

以前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當中,比方說你有小孩,那麼你希望小孩有第二代,不斷的延續下去,家族有延續下去。現在很多人都放棄這種想法的,就是已經默認了,就是我的小孩是最後一代。為甚麼?因為對整個社會的環境,對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完全失去了信心。

李軍在《菁英論壇》表示,中共在1956年到1978年的時候,搞了所謂上山下鄉,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據說當時動員了2,000萬青年人去農村和邊疆。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他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後代再走那樣一段歷程了,知青的悲慘故事太多了。

現在中共又碰到了很大的城市就業問題,感覺他們又想到上山下鄉這一招了。去年5月4日,習近平在給中國農業大學學生的回信中,勉勵他們要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怎麼樣去聯繫群眾,年輕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該有這樣的精氣神等等,這些話被中共宣傳部認為是新一次上山下鄉的總動員。隨後,中國農業部、發改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還有全國工商聯等9個部委聯合發布通知,就是「我的家鄉我建設」的一個實施方案,稱要大力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匯聚各方面力量去建設美麗鄉村,而且一些省份也立即跟進,包括廣東省據說提出了要搞30萬青年下鄉運動,一時間好像又搞起了一次上山下鄉運動。

李軍表示,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在訊息爆炸的現代,大學生很清楚地知道只有到大城市才有發展有出路,到農村去,沒有地、沒有資金,有的只是村霸和農管,你能幹甚麼呢?所以應者寥寥,相信這個運動不會真的有人去落實的。現在解決就業問題,有一條路是最關鍵的,就是大力的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說白了就是從擺地攤開始。◇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