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南方洪災頻發,並照例伴隨著水庫洩洪,加劇災情,民眾質疑當局沒有及時通知。網上傳出梅州災區水位突漲的影片,引發關注。專家指中國有洪水就往往要洩洪,涉及體制問題。

福建水庫洩洪釀傷亡 民眾投訴 官方辯解

6月23日,陸媒大風新聞報道,6月16日,福建龍巖上杭縣藍溪鎮某村,有村民反映稱上游水庫開閘放水,洪水水位快速上漲導致房屋倒塌,有親人被埋不幸去世。

韓女士憶述,6月16日,「下了一天的雨,晚上9時半左右,水位很快就上漲到2米多,結果家裏房屋倒塌,婆婆不幸被埋」。從她提供的現場圖片可以看到,牆上留有浸濕的水痕,洪水突然來襲時的水位並不低。

但官方稱是「根據調度按規範程序計劃性開閘洩洪」。鎮政府表示有提前通知村民轉移。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是打電話、發短訊、廣播等形式通知村民轉移。對於有村民反映未接到洩洪撤離通知,這位工作人員解釋稱:「洪水比較大,鎮政府也收到很多群眾的訴求信,現在都在處理,也在有針對性地入戶去處理這些事情。」

對此,大陸網民反應不一:

「別官本位,放水有沒有通知到家,有沒有安全轉移?沒有房倒被淹死人了,主要責任就是鎮政府了!」

「我就想問政府通知了為甚麼還不撤離?都是僥倖心理在作怪,老人不明白子女為甚麼不勸或幫助老人撤離?出了事了子女都上來了指責要補償。」

「你真能瞎扯!放水之前不檢查一遍?如果有人沒收到或者看見通知呢?你確定都是第一時間看見所有的通知通告了?」

「如果通知到位了,其他都到安全地方去了,而他們沒有走就是另外的了。如果是沒有通知單位就屬於政府失職範疇了。二者差異很大。」

「人禍,不能有序洩洪嗎?」

「房子為甚麼會在洩洪區?」

「洩洪應在下大雨前有序洩,下大雨洩洪危險!洩洪應節制科學!」

影片記錄梅州泄洪時水位暴漲

024年6月16日,梅州市平遠縣黃田村黃田水庫突然洩洪,監控拍下平遠縣樟演村一處院子被淹沒的過程,顯示當地水位在3小時內暴漲兩米。當局宣布,截至6月21日15時,梅州市平遠縣強降雨災害共造成38人死亡、2人失聯。由於中共一貫掩蓋真相,數據的真實性備受質疑。

大陸社交媒體上有多名網民質疑洩洪導致重大傷亡。「清明那時雨量也大,也是預警,最終還是安全渡過,只是下雨是可以安全過線的,這次是上游洩洪引起的,上游兩個水庫開閘。」「哪有甚麼天災,一直下雨都沒事,就是上游突然洩洪引起的。稿子隻字不提洩洪。」

6月23日,「椒點視頻」援引四川廣電的一段影片,披露實拍安徽一村莊漲水過程,十幾分鐘上漲四五米。報道指村支書凌晨查看水情才發現水急漲,及時通知村民轉移,但很多車被沖走。影片顯示拍攝時間是近日某天的早上5時之後。

不過,該報道沒提及水位急漲的原因,也沒有披露上級官方以及水庫管理方有沒有發布洩洪通知。

專家指洩洪涉及體制病

中國的洪災往往伴隨當局的洩洪,這已成為慣例。而水庫洩洪往往造成洪水突然到來,釀成災難。

安徽黃山6月20日連下暴雨,洪水侵襲,其中歙縣是重災區,房屋、車輛被沖走,多人失聯。

據央視網20報道,6月19日安徽黃山豐樂水庫由195米快速上漲至202米,24小時水位上漲了7米,超過汛限水位。20日中午12時開始,豐樂水庫加大下洩流量至400立方米/秒,預計每小時會降低水庫水位0.1米,後續還將根據降雨情況及時調整下洩流量。

旅德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6月21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水庫有所謂汛限水位(中共官方資料稱,汛限水位是:汛期時不得超過的水位,超過必須洩洪),但這是水庫裏的一個低水位,從汛限水位到正常蓄水位之間有很大的庫容,本來是用來蓄洪水的,你不能說超過汛限水位就放水,否則防洪庫容是零了。「但現在為甚甚麼說超過汛限水位就馬上放水呢?就是因為中共搞庫長責任制,管理者因為大壩品質不好,很害怕發生潰壩,所以就寧願先放水。」

當局洩洪引發災難,到底有沒有提前通知民眾轉移,持續成為爭議焦點。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華北地區發生洪災。河北保定市涿州多地居民表示,政府在北京水庫洩洪前並未發出通知要求居民撤離,導致涿州各地有上百萬居民因淹水被困。

今年6月19日,廣西桂林經連日暴雨,灕江水倒灌,桂林火車站遭淹。民眾抱怨是當局洩洪導致,當局則辯解「上游水庫已滿,來多少水只能被動洩多少水」。但該官員也承認,在預警這方面有改進空間。

世界上其它國家也偶有洩洪,但會選擇洩往人煙稀少之地。2011年,美國啟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莫甘扎洩洪道,125個巨大閘門將從密西西比河上游下來的洪水排入人煙稀少的阿查法拉亞盆地沼澤,讓新奧爾良市免遭洪災。

近年美國大量拆除大壩,但中共仍然每年花巨款維護病、危水庫。王維洛說,中國現在有將近十萬座水庫,往輕點說,四分之三的水庫是不安全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