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2歲的男子有運動的習慣,某天突然左側胸口疼痛,後續次數頻繁增加,他懷疑自己罹患癌症或心臟病,於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但血壓、血脂肪、運動心電圖等檢查結果都正常。

後來他又覺得胸腔有問題,安排胸腔X光、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也正常;他又猜想可能腸胃有問題,通過胃鏡、超音波檢查,均無異常。他還是對身體有很多疑問,又去掛號骨科,X光顯示骨頭正常,沒有骨折,所以醫生猜測他應該有肌肉拉傷,但不至於造成經常性胸痛。

之後他為了解決疾病,持續找不同醫生諮詢,但仍然沒有解答;即使有醫生告訴他可以放心,但他仍不放心,焦慮不斷,長期失眠影響工作,持續到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


然而,面對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病情不簡單,還是患者有甚麼其它的狀況呢?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生陳明彥說,臨床上常見患者一進診間就開始抱怨,有時會肩痛、手痛、心口痛,花很多時間到處就醫,都找不到病因。

最後直到在醫院櫃枱人員的指引之下,前往家醫科就診,經過醫生耐心地溝通,幫助患者了解並正視「自己當醫生產生的問題」,也讓他感嘆類似的患者並不少。

陳明彥表示,一位了解患者的家醫科醫生,能提供全人醫療、如摯友般的互動,幫助患者化繁為簡,快速找到病因,並且及時治療,還會給予患者明確的答案、清楚的說明,以及適當的舉例和支持。

因此許多患者在聽完說明和舉例之後,了解自己就像上述案例一樣徬徨,求醫過程扮演了醫生的角色,耗費相當的心力和精神,所以通常都會希望自己有家庭醫生。

陳明彥提出,曾經有患者長期觀察之後,發現有旋轉肌拉傷、高爾夫球肘、下肋骨疼痛症候群,後續為其安排會診相關科別,以加速減輕疼痛困擾,並安排固定回診家醫科持續追蹤、關懷狀況。

陳明彥補充說,全人醫療包含預防保健、癌症篩檢、對急慢性病的防治等,特別能幫助有多重疾病、多重用藥、多重就醫者得到整合性的最佳照護,從中讓這些問題化繁為簡,而這也是步入高齡化的社會非常需要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