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吳先生自覺近半年來,喉部異物感逐漸變重,而且最近還出現聲音沙啞的情況,因此前往醫院就醫。理學檢查顯示,他的耳鼻喉部無其它異常,但左側杓狀軟骨有一個腫瘤,疑似良性乳突瘤;後續進行喉直達鏡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良性乳突瘤,術後恢復情況也良好。

喉部有異物感的原因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生朱原興說,喉部有異物感的常見原因可分成3類,分別是鼻腔疾病、上消化道疾病和喉部腫瘤。

鼻腔疾病主要源自鼻腔和喉部對於外在過敏原或污染源過度反應,與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有關,患者經常在特定環境出現特別明顯且伴隨鼻腔的症狀,例如:流鼻水、鼻塞、黃鼻涕等,可藉由鼻咽鏡檢查和抽血檢驗協助診斷。

上消化道疾病主要是胃食道逆流或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異物感經常在飯後時特別明顯,可藉由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腫瘤和幽門桿菌感染。

喉部腫瘤初步可分良性和惡性,如果患者伴隨吞嚥困難、喉嚨疼痛、咳血、聲音沙啞,代表可能有腫瘤侵犯周邊組織,可藉由喉鏡檢查初步評估是否需要切片。

簡單來說,找出喉部異物感的原因需要通過完整的病史詢問和耳鼻喉部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喉內視鏡、抽血、消化道內視鏡或切片檢查,來找到明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所以一旦喉部異物感出現超過2周未消失,務必前往耳鼻喉科做進一步檢查。

常見的良性喉部腫瘤

朱原興指出,喉部主要分成上喉部、喉部和下喉部,上喉部包含會厭、假聲帶、杓狀軟骨;喉部包含聲帶;下喉部包含聲帶以下至氣管之間的區域。

臨床上常見的良性喉部腫瘤包括會厭囊腫、血管瘤等,其中會厭囊腫的發生原因是小的唾液腺感染,或是受傷導致唾液腺阻塞形成的腫
脹;而血管瘤好發於孩童,常見於上喉部,可藉由喉內視鏡檢查初步判斷。

治療喉部乳突瘤的方法

朱原興說明,乳突瘤為喉部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造成,尤其是第6型和第11型,有比較高的復發風險。

目前治療喉部乳突瘤的主要方法為手術切除,但過度切除正常組織無法降低復發風險,反而可能會造成擴散;如果單純只摘除腫瘤本身,殘留的腫瘤組織會導致復發,因此在進行手術時,可以利用顯微鏡協助判斷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

如果再加上運用雷射手術,而使用非傳統冷器械,不但能有效降低出血和正常組織被破壞的情況,還能有效清除腫瘤組織。

另外,雖然乳突瘤是良性腫瘤,但仍有變為惡性的潛在可能,若未以手術移除,根據統計有3%的乳突瘤,未來可能會轉變為喉癌。

喉部手術的潛在風險

朱原興補充說,喉部的解剖結構複雜精密,周圍的組織如果受損而造成沾黏或缺損,可能會引起發音和吞嚥功能的異常,常見手術潛在的風險包括聲帶溝、聲帶沾黏、聲門閉合不全等情況。

此外,醫生一定要熟悉喉部的解剖結構,才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風險;而在現今手術器械和醫療技術進步的情況之下,以顯微鏡的定位和雷射刀的輔助,也能降低手術後遺症的發生風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