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今年5月起展開「雷鳴行動」,成功瓦解兩個走私集團,涉嫌利用郵包出口受管制藥物。海關在行動中檢獲140萬粒藥物,大部份是印度仿製藥物,包括抗抑鬱藥、精神病藥等,市值約8千萬元。4名女子涉嫌觸犯「企圖輸出禁運物品」及「管有第一部毒藥」罪而被捕。

海關有組織罪案調查科特別調查第二組高級調查主任康恩今日(16日)表示,今年5月在機場截查一件準備空運出口往意大利的郵包,發現裏面藏有22粒受管制藥物。經情報搜集和翻查大量閉路電視後,海關鎖定兩個走私藥物集團,其包裝儲存中心位於梅窩和新蒲崗。

6月3日,海關搗破梅窩的走私集團,拘捕一名剛剛寄出藥物的外籍女子,並於梅窩市中心兩公里外的一間村屋單位內,發現60萬粒走私藥物,包括受管制藥物。同日,海關於大嶼山䃟石灣拘捕一名運送藥物的本地女子。

昨日,海關再搗破在新蒲崗的走私集團,拘捕一名剛剛於尖沙咀郵政局寄出藥物的外籍女子。同日,於新蒲崗工廈「劏房」單位發現80萬粒走私藥物,包括毒藥表第一部毒藥,一名看管倉庫的外籍女子被拘捕。

4名被捕女子介乎38至54歲,兩人來自俄羅斯、一人來自菲律賓、一人是本地女子,涉嫌觸犯「企圖輸出禁運物品」和「管有第一部毒藥」罪。在梅窩被捕的兩名女子已獲准保釋候查,而新蒲崗兩人則繼續被扣押調查。

高級調查主任康恩形容,兩個走私集團手法相當相似,都會租用單位作為走私藥物的儲存及包裝中心。大部份涉案藥物都是印度仿製藥物,一半是壯陽藥,其餘包括抗抑鬱藥、精神病藥、止痛藥、寵物藥等。印度仿製藥物的來貨價是正廠價的兩成,但集團會按正貨價出售以牟取暴利。

海關指出,集團利用外籍人士在儲存中心包裝和提取藥物,拆開仿製藥包裝盒,只寄出排裝藥物以掩飾來源地。隨後,安排外籍女子到各區郵政局郵寄至全球超過60個國家或地區,利用香港作為寄出地點,嘗試騙取外地消費者信心。

海關指出,今次「雷鳴行動」是海關在單一行動中,檢獲最多受管制藥物及藥劑製品的行動,藥物數量近年來說相當罕見。兩個走私集團分工仔細,每名成員只會知道自己的工作範圍,而不會知道其他成員的細節;涉案倉庫分別位於偏僻梅窩村屋和工廈單位,利用阻礙物遮擋窗戶,增加海關偵查難度。由於兩個走私集團手法一樣,海關將會繼續積極調查是否來自更大的走私集團,不排除會有更多人被捕。@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