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拜登政府限制非法越境移民在美尋求庇護後,邊境巡邏隊卻被告知釋放某些非法越境者。

一份外洩的美國邊境巡邏隊內部備忘錄指示聖地牙哥分局特工,釋放來自大多數國家的非法越境者。而就在其發布前一天(6月4日),總統拜登宣布行政命令:禁止非法跨越南部邊境的移民獲得庇護,除非移民通過既定的合法程序入境後尋求庇護,否則將限制他們在南部邊境獲得庇護。

英文《大紀元時報》獲得的這份6月5日的備忘錄文件頂部寫道:「請保留總統公告的這份參考資料。」

該備忘錄指示特工將來自西半球「易被驅逐」國家的單身成年人釋放到美國內部,但獲釋者需持本人擔保證明和出庭通知。來自古巴、尼加拉瓜、海地、委內瑞拉、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的單身成年人除外。

來自東半球「很難或非常難以驅逐」的單身成年人也將被釋放,但烏茲別克、俄羅斯、塔吉克、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和吉爾吉斯的單身成年人除外,這些國家被視為「強制轉介」類別,非法越境者將被加速遣返。

另外,除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哥倫比亞、秘魯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外,特工還被指示將所有以家庭為單位的非法越境者們釋放到美國。

聖地牙哥國家邊境巡邏委員會工會發言人曼尼·巴永(Manny Bayon)表示,直到新規定發布前,該備忘錄將被作為政策執行,目前適用於全美範圍內受拜登總統行政命令影響的非法越境者。

「如果(拜登政府)下定決心關閉邊境,我相信會有新的規定和政策指示。」他說。

關於這份備忘錄中的內容,國土安全部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

庇護案件積壓

根據拜登的行政命令,如果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做出「事實認定」,即非法越境人數連續七天平均每天超過2,500人,將關閉美墨邊境的庇護申請。

根據邊境巡邏隊的數據,過去七天非法越境的數量已超過這一門檻。

拜登表示,該行政命令的目的是「讓移民官員更容易驅逐那些沒有合法居留依據的移民,並減輕邊境巡邏人員的負擔」。非法越境者將被限制獲得庇護,除非他們走的是合法入境口岸。

拜登強調庇護申請已經積壓了六年,該行政命令將幫助聯邦政府「控制邊境」並「恢復正常進度的秩序」。他也希望兩黨能夠共同立法。

6月9日,馬約卡斯讚揚了該行政命令,稱已有「積極」跡象表明,該命令正在努力減少每日非法越境的人數。

據邊境巡邏隊消息人士,截至6月11日,全美非法移民設施共關押了近萬名成年人,僅聖地牙哥地區就關押了近2,200名非法移民。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最新數據顯示,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已有近千萬非法移民進入美國。

聖地牙哥縣對行政命令的反應

上周,聖地牙哥縣政委員吉姆‧德斯蒙德(Jim Desmond)和埃爾卡洪市市長比爾‧韋爾斯(Bill Wells)表示,他們認為拜登的行政命令是11月5日總統選舉前的「政治表演」。

德斯蒙德在6月10日發表的聲明中說,成千上萬的非法移民繼續湧入聖地牙哥縣。他認為行政命令「是幌子,給人安全的假象」,並沒有解決南部邊境的「真正問題」。

市長韋爾斯告訴英文大紀元記者,他不認為拜登政府會認真遏制非法移民,也不認為行政命令真的會限制非法移民的人數。他表示,聖地牙哥地區的居民「應該得到真正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空洞的姿態」。

工會發言人巴永告訴記者,6月4日凌晨,在聖地牙哥東南向約70英里的哈昆巴(Jacumba)小鎮附近,邊境巡邏人員遭到三百多名非法移民的「重擊」,另有約二百人在帝國海灘(Imperial Beach)附近非法越境。

他說,4日當天聖地牙哥處理中心有近2,700名成年人,已達該設施容量的99%。

「美國公眾需要了解,我們只能拘留他們(非法移民)72小時,僅此而已,然後他們就會被釋放。」巴永說。

外交分歧

移民研究中心(CIS)高級國家安全研究員、德州公共安全部反恐經理托德‧本斯曼(Todd Bensman)告訴英文大紀元記者,這份外洩的備忘錄並不令人意外。

他指出,美國政府沒有動用外交力量迫使其它國家接回非法越境到美國的國人,但政府應該這樣做,即對那些拒絕合作接回其公民的國家實施經濟制裁。

「其實就這麼簡單。」本斯曼預測,拜登的行政命令可能會「陷入訴訟」,並有可能被法院阻止。

6月12日,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宣布與幾個移民權利組織共同就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提起訴訟。

ACLU移民權利項目副主任李·格連特(Lee Gelernt)說:「政府沒有單方面推翻國會的權力,不能根據一個人入境的方式來禁止其進行庇護申請。當特朗普政府嘗試實施近乎相同的禁令但未成功時,法院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