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貝雅絕望地抽噎著。她的杯子從手中滑落,而媽媽剛剛為此吼了她。她明明不是故意的!

七歲的宇貝躲在房間裏,他讓自己儘可能不出聲。他害怕爸爸發現一張又一張黏在書桌上的紙。那不是他的錯,他只是想把被他踩壞的玩具黏好而已。他知道如果告訴爸爸,他又會得到類似這樣的說教:「如果你把東西收好,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所以,他寧願自己修理。

但悲劇就這樣發生了……他正忙著把小貨車的各個部份湊在一起時,貓咪跳上書桌,把膠水罐打翻在紙張上!

父母太常會對孩子大發雷霆,而忘了自己該放在第一順位的是甚麼。為了一個打破的花瓶、一杯灑在地上的水、一件丟在客廳的衣服、一個不見了的玩具,他們大吼、暴怒。這很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孩子。他們把花束、客廳的沙發、奶奶的花瓶看得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

「對我來說,甚麼最珍貴?」是我們在介入處理前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父母是大人,擁有能抑制無意識反應和能根據價值觀與目標選擇行為模式的大腦,但孩子的大腦還做不到。

如果我回答:「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是孩子的愛和孩子對我的信任,或是從來不需要在他們面前感到羞愧」,我會保護這份愛和信任。

如果我的答案是:「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是我婆婆對我的評價、廚房的整潔或我自己的安寧」,我不會有相同的反應。我很可能會保護我作為好媽媽或好家庭主婦的形象,甚至是我的安寧。

當然,這種選擇經常是不自覺得,也因此更加有力。你的孩子會聽到你的潛意識!對他來說,你的反應比你的話更有份量。如果你因為打破的花瓶或他襯衫上的污漬而發怒,羞辱他,傷害他,他會認為花瓶或襯衫比他重要。

除了你在其他時刻對他低語的所有「我愛你,小寶貝」之外,他會吸收「我對媽媽來說不重要」,或是「只有我完美,只有我不做自己才會被愛」的訊息。

意識到是甚麼推動我們面對孩子時的反應,能徹底改變我們的行為。

黛奧朵哈與自己的母親關係惡劣。兒時,她一直遭到母親的羞辱與輕視。現在,黛奧朵哈當了媽媽,而她的母親以令人無法忍受的方式對待外孫。

她忽略哥哥,又大聲張揚自己對弟弟的偏愛。她買了一大堆禮物給他,帶他去動物園或電影院。在此之前,面對母親就無法做出反應的戴奧朵哈甚麼都沒說。問了自己甚麼才是對自己最珍貴的後,她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保護了自己的母親,或者,更準確地說,保護了「母親終將愛她」的希望,但這傷害了她的孩子。

然而,這簡單的自覺已經足夠;孩子的幸福比起順從母親更珍貴——於是,戴奧朵哈對母親採取了明確的立場,而母親面對她的決心,很快就停止了她毀滅性的把戲。

孩子一定會推翻父母既有的秩序,這是事物的常態。如果父母不讓孩子擾亂自己的秩序,如果他們繼續「像以前一樣過日子」,也就是有如孩子不存在一樣,完全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也不改變工作或外出休閒的節奏,孩子可能會得出自己不重要,甚至自己無權好好存在的結論。他可能會因此產生羞愧感(我很煩人)與自卑感(我不夠好)。

孩子需要感覺自己受到珍視,感覺自己有存在的位置,感覺自己是重要的,自己的需求與真實狀況受到關注。

「對我來說,甚麼最珍貴?」

這個問題幫助過我:在我半夜被吵醒好幾次時,在我種在院子裏的牡丹被我來不及阻止的一雙腿攻擊時,在我剛在電腦中完成的工作被兩歲孩子一雙小手的不幸操作而刪除時,或者,在我感到疲累,卻發現自己還得彎腰擦地時。

不過,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是孩子的愛與自信,這無庸置疑。我也希望他們能信任我。因此,我的道路很明確:永遠不要傷害、欺騙、羞辱、背叛他們,或使他們感到恐懼;在各種狀況中我都會誠實,會表現出我的感受,並聆聽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愛自己,看重自己的能力,沒有愧疚地承擔自己的責任。

當孩子擾亂我們的空間,當我們不知如何回應,當我們感覺自己不是依照他們來行動,而是依照我們的父母或是他人的眼光時,讓我們問自己:

對我來說,甚麼最珍貴?#

(Isabelle Filliozat心理治療師、情感教育專家。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理解孩子的情緒風暴,打造良好親子關係的45堂對話課》,遠流出版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