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爆煲兩年後,其衝擊力引發的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正在逼近,以至於主管金融的中共副總理何立峰近日發出警示:「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近、中期目標,直面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

「這一次他們(中共最高層)非常著急!實際上,情況的嚴峻已遠超過所謂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現在就是金融崩壞。」旅美華裔經濟學者李恒青對大紀元表示,「與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緊密相連的金融系統的崩潰、垮塌的過程就在眼前。」

「三大風險」交織

5月21日,中共舉行全國地方黨委員會金融辦主任會議,國務院總理、中央金融委員會主任李強要求:「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何立峰出席會議時也稱,要嚴防三大風險交織疊加。他說:「當前,要統籌做好房地產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地方中小型金融機構風險等相互交織風險的嚴防嚴控。」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1-4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9億平米,同比下降20.2%;同時新建商品房銷售額爲2.8萬億元人民幣(約3,866億美元),同比下降28.3%;4月單月,商品房銷售額爲6,712億元(約927億美元),同比下降30.4%。

此外,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和環比的下降幅度在擴大;70個大中城市中,新樓價月增的城市包括上海在內僅有6個,比3月減少5個;新樓價月減的城市有64個,比3月增加7個。

房地產斷崖式下滑直接衝擊中共政府的財政收入,官方發布數據稱,1-4月,中共的稅收收入66,938億元人民幣(約9,1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9%;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車輛通行費、彩券公益金等收入)中,與房地產關聯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0,536億元(約1,45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4%。

李恒青表示,何立峰提到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型金融機構的三大風險,其中房地產是核心風險。「現在房地產爆煲引發的大危機就在眼前,灰犀牛就在門口,黑天鵝天天在窗戶外飛,嚴峻的現實令中共最高層著急了!」

李恒青解釋說,「過去幾年,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把大量融資都投到了房地產,房地產爆煲後留下巨額債務,有的估算是60萬億元(約8.3萬億美元),也有估算是90萬億元(約12.5萬億美元),甚至接近100萬億元(約14萬億美元)。這樣規模的債務地方政府無法還,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欠薪,公務員在降薪。即使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

對於中小型金融機構的風險,李恒青說,此前發生了河南村鎮銀行事件,涉及40萬存戶的畢生積蓄,共400億元人民幣(約55億美元)無法提取,存戶的維權申訴遭到中共的冷血鎮壓。像這樣的中小型銀行在中國大約有4,000多家,下一步很快將衝擊到這些銀行,類似河南村鎮銀行的事件將陸續爆發,中國版雷曼時刻進入讀秒。

中國銀行系統如何過危機?

北美投資顧問Mike Sun對大紀元表示,「危機的蔓延過程通常是從村鎮銀行到地方性中小銀行,再到股份制銀行,最後到國有大銀行。國有銀行巨頭為躲避危機,今年開始陸續在發債補充資本金,近期又開始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

近日,中國最大的幾家國有銀行開始首次發行一種特殊的吸收損失的債券,其目的被指是避免2008年雷曼金融危機的重演。

5月20日,中國工商銀行(ICBC)宣布,發行了400億元人民幣(約55億美元)的所謂「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5月23日,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也啟動了300億元(約42億美元)TLAC債券發行的定價。

「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是為了應對銀行「大到不能倒」的問題,2015年金融穩定理事會(FSB)針對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SIBs)提出TLAC資本要求,以避免這些大型銀行破產時可能演變成系統性金融危機。

當發債機構出現重大營運或破產危機時,得以契約形式或通過法定機制將債券減記面額或轉換股權,這可能導致客戶部份或全部債權減記、利息取消、債權轉換股權、修改債券條件。如到期日、票息、付息日或暫停配息等變動。

Mike Sun表示,「他們(中共高層)不想重蹈日本當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覆轍,應對危機短期可以依靠發債,但是中長期還是要靠內需,當局現在的手段只是延緩危機,並不能解決爆發危機的根本問題。」

另一方面,近日,廣東、四川、山西等省的中小金融機構正在試圖通過合併、重組壯大其資金能力以應對危機。

日前,成都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擬收購本行控股子公司四川名山錦程村鎮銀行其他股東股份將其改建為雅安分行的議案》。

東莞農村商業銀行則將於5月30日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吸收合併旗下兩家村鎮銀行惠州仲愷東盈村鎮銀行、東莞大朗東盈村鎮銀行相關工作的議案。

山西銀行董事會定於6月6日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關於收購陽曲縣匯民村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村鎮銀行合併設立分行的議案》。

擊鼓傳花遊戲已走到盡頭

在過去20年中,中國的房地產及其關聯產業一直是GDP的重要支撐,2010年之後,一直佔據中國GDP的25-30%。世界銀行估算,中國房地產投資佔GDP的13%,「如果考慮供應鏈投入品,則房地產行業約佔中國GDP的30%」。

2010年之後,房地產及其關聯產業之所以成為中國GDP的重要支柱,與2013年時任總理李克強再次拋出被稱為「棚戶區」改造(簡稱「棚改」)的房地產大規模的投資有關。在這一年的6月,中共國務院決定,「今後五年,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

所謂「棚戶區」是指過去在中國各地城市普遍存在的結構簡陋、安全隱患多、基礎設施不配套的住房較為集中的區域。「棚改」最早始於2005年,當時,政府直接以金錢的形式來補償被拆遷的棚戶區居民,居民再到商品樓市場上購置住房。2010年之後,棚改成為中共刺激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同時也催生了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在面對大量房地產庫存時,中共採取的手段是進一步升級擴大「棚改」規模來消化庫存,又把房地產泡沫吹得更大。

李恒青表示,中共已經失去多次解決房地產泡沫的機會,擊鼓傳花的遊戲已經走到盡頭。如今房地產爆煲所引爆的金融系統危機,以及地方政府的超級債務危機近在眼前,此時,中共只有兩種選擇,讓危機「硬著陸」或者「軟著陸」,兩者中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會導致中共政權的倒台。

「『硬著陸』就是迅速按照法律程序清理債務,但對社會衝擊巨大,恐帶來社會恐慌,同時,中共政權以及領導人必然遭到問責,中共政權將失去合法性。」李恒青說,「『軟著陸』就是延緩危機來臨的時間,找機會慢慢解決,而且這個機會基本來自歐美。比如,中美貿易回到從前,依靠出口盤活經濟,慢慢解決泡沫,但是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當前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與晚清時高度相似,危機四伏,任何一個衝突事件都有可能成為中共政權倒台的契機。何立峰強調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實質是保黨保中共政權,也只是給中共續命而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