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最轟動的香港新聞,莫過於香港駐倫敦經貿辦行政經理袁松彪、英籍華裔男子衛志良及英國男子Matthew Trickett涉嫌違反《英國國安法》的「間諜罪」而被起訴。想不到一星期後,37歲的Trickett便離奇死亡,在周日(5月20日)下午5時許,被發現伏屍於伯克郡美登赫(Maidenhead)某個熙來攘往的公園。當地警方正調查死因,未能確定是自殺抑或他殺。

Matthew Trickett曾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成員,現職為移民局執法人員,能夠登入政府系統,查閱所有移英港人的資料。據英媒報道,他在上星期拘留期間,曾兩度向拘留所職員說,他獲釋後就會自殺,因為已經「生無可戀(he has nothing to live for)」。但法院仍批准他保釋。

Trickett是否真的自殺,我當然不知道,但不妨談談我暫時的想法。在這樁「三傻間諜案」中,Trickett被捕之後的反應,明顯與另外兩個中国人截然不同。在保釋那天,袁松彪和衛志良辦好手續便步出法院,唯獨Trickett在法院內徘徊約六小時,似乎很害怕外面記者的鏡頭,如是者逗留到關門一刻,才雙手掩面狂奔離開。憑此反應,可理解他所謂「生無可戀」,很可能是自覺太羞恥了,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自殺的理由固然是有,但地點卻極不尋常。一位當地居民受訪時表示,這個公園位於美登赫火車站附近,周日非常熱鬧,「這裏有很多人,到處都是孩子」。試問有多少個打算輕生的人——尤其是一個愧對公眾的人——會選擇在大庭廣眾之間了斷呢?

若是他殺,這個布局反而合情合理——刻意選一個奇怪的地方下手,讓人疑幻疑真,搞不清自殺他殺(像現在這樣),那就可以一石二鳥,既除掉一個有可能爆料令醜聞升級的證人,同時也殺雞儆猴,向另外兩個疑犯暗示,只要你們說話稍一不慎,保證「他朝君體也相同」。

Trickett 的具體死法雖然尚未清楚,但歸根究底,我認為都是源於三個字:不專業。

看過張愛玲〈色,戒〉都知道,業餘間諜死亡率非常高,且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如今「三傻」充當間諜,連普通人也看出手法不專業,好似第一日出嚟行咁,不禁令人奇怪:特區政府背後有祖国做強大後盾,及數以百億計「国安」預算,理應重金禮聘本領高超的国產特工,甚至在英國間諜界「搶人才」,何以會寒酸至此,海軍水兵不拘,找幾個業餘間諜就拉雜成軍呢?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精通間諜之道,《孫子兵法.用間》就寫得很清楚:「故三軍之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意思是:三軍事務中,和主帥最親近的是間諜,賞賜最豐厚的是間諜,最機密的任務也是使用間諜。請留意「賞莫厚於間」此句——情報是勝敗存亡的關鍵,所以使用間諜,絕對不能貪便宜、因陋就簡,否則間諜一旦被敵方收買,你就會全軍覆滅。

戰國時代,秦國曾花上萬斤黃金,只為收買魏國晉鄙的門客行離間計,以陷害信陵君;劉邦為了打敗楚軍,吩咐陳平去離間項羽的君臣關係,也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任他使用。宋朝的蘇轍也曾上書宋神宗,說「臣願陛下復修其成法,擇任將帥,而厚之以財,使多養間諜之士,以為耳目」,力陳間諜費必須豐厚,才有望得到能人協助。可知這方面是一毫子也不能省的。

然而今天的「三傻案」,據英國的起訴書所說,香港經貿辦戶口在8個月內,只是向衛志良公司轉賬了區區95,500英鎊(月花不過12萬港幣),還不知要給下線多少人瓜分,難道想用私家偵探的價錢,得到占士邦的服務?看Trickett筆記,他錙銖必較地寫下£70 profit、£750 profit等,落袋的都是蠅頭小利,做「特工」隨時慘過做工廠呀陰功:

“sv task aug 23

Told pete £840 for first search. (actual cost £770) £70 profit. received 1k

then £750 x 2 task. total 1500.

but actual cost £1,200. £300 profit

total £2,350 expenses £150. 1.5k profit. £750 profit

£750 + £300 + £70. £1,120

Finn Lau

Christopher Siu Tat Mung”

外判給這類人做「間諜」,無論買方賣方都是死路一條。現在果然鬧出一場英、中外交風波,還死了個英國人,不知道如何收科。中共若要追究內部責任,我認為首先該查一查帳目,看看錢到底都花在哪裏;第二,更要查清經貿辦有沒有內奸,說不準把錢直接轉給衛志良公司的人就是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