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裏,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這件作品應該是用來紀念婚姻,也可以視為隱喻浪漫的愛情肖像畫的源頭。
創新的佛羅倫斯
利皮(1406─1469年)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佛羅倫斯藝術家之一。然而,他的藝術,包括複雜的濕壁畫組畫、世俗肖像畫和宗教場景,卻不如同時代的藝術家那麼出名。
利皮因創造力而博得美譽,深受他的時代及今日學者的喜愛。15世紀詩人和人文主義學者克里斯托福羅‧蘭迪諾(Cristoforo Landino)寫道,「菲利普‧利皮為人彬彬有禮、喜歡華麗的風格、技藝精湛」;「他擅長構圖及各種變化、精於色彩、浮雕和各種裝飾。」
利皮獲得著名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他知名工作室裏的學徒包括自己的兒子菲利皮諾‧利皮(Filippino Lippi)和舉世聞名的山德羅‧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
利皮曾經是孤兒,在修道院長大,後來也成為修道士。藝術的訓練很可能在修道院期間培養的,最後離開了修道院。他早期的作品受馬薩喬(Masaccio)的影響,馬薩喬是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天才,以莊重、樸素、清楚勾畫空間和視角聞名。
藝術史學家也發現利皮的作品受同時代荷蘭藝術的影響,後者專注於模仿自然的細節與光線的效果。此外,儘管利皮也受來自同鄉佛羅倫斯雕塑家多那太羅(Donatello)的影響,但他的作品卻表現出原創性。隨著他成長,他開始探索並融入豐富的裝飾元素、非傳統的構圖、技巧、即興創作與版本修改等。
雙人肖像畫
《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一幅1440年創作的複雜作品,可追溯至眾人公認利皮為佛羅倫斯傑出畫家的那十年期間。這幅畫的構圖充滿創新,對本世紀後期的藝術家影響甚鉅。它是在木板上用蛋彩畫法(tempera)繪製。蛋彩畫法是一種結合彩色顏料與水溶性乳液(通常是蛋黃)作為媒材的畫法。
學者最初辨識這對夫婦為安吉奧拉‧迪‧貝爾納多‧薩皮蒂(Angiola di Bernardo Sapiti)和洛倫佐‧迪‧拉涅利‧斯科拉里(Lorenzo di Ranieri Scolari),他們1436年左右結婚。這件作品可能是用作婚姻誌慶,女方身穿絲絨錦緞的奢華服飾,袖子有貂皮線縫製的裝飾,還有許多的戒指等,這些都是符合當時新娘的禮服和裝飾品。女士手腕上有以金線和珍珠繡成「lealtà」(意即「忠誠」)的字樣,更讓藝術史學家相信它是一幅描繪忠貞妻子的肖像。當然這幅作品也可能是為了紀念孩子誕生而繪製。
利皮肖像中的女子安吉奧拉(Angiola)穿著法國時尚風格的服飾。她穿了一件「胡普蘭袍」(Houppelande),這是一種長長的束腰外衣,袖子寬大及地。富有女子的「胡普蘭袍」經常剪裁華麗,像是安吉奧拉的長袍採垂直打褶。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肖像作品《阿諾菲尼的婚禮》( The Arnolfini Portrait)是北方文藝復興早期知名的雙人畫,繪製時間比利皮稍早,也展示了「胡普蘭袍」。
兩幅肖像畫中的女子的手指都戴著多個戒指。安吉奧拉至少有四個,分別戴在上下關節處。在這些特別的地方戴戒指會妨礙手指靈活度,但或許這是象徵女性富有地位的一種方式。
珠寶歷史學家阿曼達‧特里奧西(Amanda Triossi)在日內瓦國際寶石與珠寶展(GemGenève)的演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珠寶」(Jewels in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ings)中強調,研究肖像畫對了解珠寶歷史(例如佩戴方式和設計)至關重要,因為現存文藝復興時期的珠寶很少。特里奧西解釋,儘管肖像畫中的寶石難以明確辨識種類,但黑色珠寶通常是鑽石,因文藝復興時期切割與鑲嵌的方式使其呈黑色。現存文藝復興時期的鑽石戒指即為一例,目前收藏在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The Walters Art Museum)裏。
安吉奧拉還配戴額外的珠寶,包括一條珍珠項鍊、一枚看似當時流行的四葉草紋簇狀胸針,以及圓錐帽(horned veil)上釘嵌著米粒珍珠的頭飾。另外,向上盤的髮髻傳達她是已婚婦女的身份。
心與雙手
《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中的新郎叫洛倫佐,身穿深紅色衣服,相同顏色的帽子(berretta alla capanesca)代表他崇高的社會地位。同款帽子的另一著名例子可在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為藝術贊助者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Federico da Montefeltro)和他的妻子巴蒂斯塔‧斯福爾札(Battista Sforza)創作的蛋彩雙聯畫(tempera diptych)中找到。該作品是在利皮肖像畫出現後大約25年繪製。
洛倫佐的雙手擺放在他的家族紋章上。最近的學術研究指出,紋章可能屬於畫中女子所有,於是完全推翻先前假設的人物身份。藝術歷史學家卡塔琳‧帕吉達(Katalin Prajda)認為他們可能是弗朗西斯卡‧迪‧馬泰奧‧斯科拉里(Francesca di Matteo Scolari)和博納科爾索‧迪‧盧卡‧皮蒂(Bonaccorso di Luca Pitti),一對在1444年結婚的夫妻。
佛羅倫斯的肖像畫在15世紀大半時間裏,偏好人物的側面輪廓。利皮延續這項傳統,同時還將兩位人物的手部納入構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紅外線反射映像技術(infrared reflectography)進行分析,發現利皮在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中修改多次,特別是在他們手的表現形式上。
原本女子的拇指是放在左手上方,且右手食指較長。但利皮最終決定將她的雙手交疊擺放,以暗示女子神閒氣定。
最初男子把手抬高到下巴附近,給人一種積極主動的感覺。然而利皮最終的安排卻是強調男子旁觀者的角色。的確,藝術家對人物的安排為女性在畫面中佔主導地位,而男性在房間外透過窗戶凝視,屬次要位置。這些對於1400年代的肖像畫來說實屬罕見。另一扇呈現風景的窗戶,可能反映這對夫婦實際擁有財產的景象。
《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中描繪的室內空間引人注目,不太可能存在現實中,但也是利皮偏好使用的一個技巧。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歐洲繪畫部(The Met’s Department of European Paintings)退休主席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在介紹這幅作品的目錄中寫道,藝術家「將女子置於形狀如盒子的屋內,以及迅速拉近天花板距離的手法,讓人聯想到收藏在柏林博德博物館(the Bodemuseum)裏多那太羅的浮雕作品《聖母子》 (Pazzi Madonna)所描繪的聖母和聖子。
利皮肖像中的兩位人物特徵都採概括性描繪。雖然學者引用荷蘭自然主義作為利皮創作的靈感來源,但作品裏缺乏個人外觀差異的細節描繪,以及不切實際的室內空間,再再證明這位藝術家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富含詩意的奇妙比喻
欣賞《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會被兩位角色的目光所吸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愛情詩中的重要元素。事實上,「男子在窗前首次見到心愛的人」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流行的主題。這個場景也有潛在的聖經典故。克里斯蒂安森分享了《雅歌》第二章第九節(the Song of Solomon, 2:9)中關於新郎(意指基督)的詩句,「他站在牆外,向窗戶裏窺視,透過窗櫺往裏看」(stands outside our wall, peeping in at the windows, glancing through the lattice.)。
克里斯蒂安森也特別點出利皮運用陰影的迷人之處,尤其男子在後方牆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子。學者認為這是來自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s)《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的一段典故。在書中,老普林尼認為繪畫的起源來自情人描繪愛人投射在牆上的影子輪廓。克里斯蒂安森寫道:「所以,影子不但是愛人容貌的紀錄,也鼓勵觀畫者以富含詩意的奇妙比喻來欣賞這幅畫。」
無論《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在慶祝訂婚、結婚亦或生子,它其實代表著人類渴望獲得永恆的愛情。#
原文:Marriage Italian Style: Love’s Double Portra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