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輕微下跌0.1年至5.7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回落0.2年至3.8年。

房委會指,今年第一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5,3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780宗。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740宗。

在獲安置的一般申請中,有2,800宗獲編配翻新公屋單位,約2,500宗一般申請獲編配入住大埔富蝶邨的新公屋單位。房委會表示,由於新界區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一般較市區或擴展市區的短約一年,上述一般公屋申請者相對較短的輪候時間因此反映在今季的平均輪候時間中,令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在今年第一季輕微下降0.1年至5.7年。

在今年3月底,約有127,900宗一般公屋申請,比上季下跌1,500宗,相比2017年底的155,100宗已下跌18%。而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則維持在約92,300宗,比2017年底的127,800宗下跌28%。

房委會表示,將陸續有新的公屋項目落成,今明兩年亦將有多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及「綠表置居計劃」項目入伙,當局亦會繼續打擊濫用公屋。但由於「精進建築有限公司」的公屋工程項目出現延誤,並影響平均輪候時間,這個情況需要數個季度才能消化,因此房委會預期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在2024年會大致維持平穩,但在季度間仍可能會有輕微波動。

不過房委會強調,整體公營房屋供應會持續顯著增加。公屋平均輪候時間6年封頂目標不變,他們有信心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在2026/27年度回落到4.5年。

智庫:資助房屋有助消化輪候公屋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表示,今季輪候時間雖有改善但變化幅度不大,背後兩組數據反而更值得留意。

首先,公屋一般申請者宗數連續第10個季度下跌,顯示輪候公屋的需求繼續被有效消化。另一方面,今季5,300宗獲編配入住的一般申請中,有一半是新落成單位,僅一季的數字已是去年全年800宗的三倍有多,反映近期有更多新公屋單位落成,令可供編配的新單位增多。

此外,他也注意到,房委會在今季公布中特別提到上一季獲編配翻新單位數量可觀的原因,是由於有更多綠表家庭在遷入新落成的資助房屋項目後,交還公屋單位予當局作重新編配。這顯示除公屋外,資助房屋特別是綠置居,也能發揮消化輪候公屋需求的作用。因此,他建議未來當局可考慮提高綠置居供應比例,在不影響公屋輪候時間達標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可負擔置業機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