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今(22日)起生效,食肆不能再提供即棄膠餐具,但設有6個月適應期。本報記者今午到觀塘一帶街頭視察,隨機抽訪10位買外賣的市民,他們大多都無加額外加購即棄餐具;有店舖仍提供包含膠羹的餐具包或膠飲管。

市民:轉用紙品也不環保

在外賣店和食肆林立的駱駝漆中心一帶,有小食店仍然沿用膠盒,前來區內工作的梁先生,匆忙之間點了一份小食充饑,他指新例主要限制食肆供應膠餐具,「(主導權)喺佢哋(政府)度」,故對自己的影響有限,但他不會因此自攜餐具。

從事裝修工程的謝小姐習慣自備午膳,因今天事忙改為買飯盒,但無索取即棄餐具。她認為政府實施「走塑令」時未顧及到社會實際需要,會影響市民和商戶,她指部分店舖可能因此多用了紙製替代品,不但浪費且不環保。謝小姐建議當局倣效垃圾徵費般,先押後實施日期並推行試驗計劃,以了解市民的反應。

謝小姐認為,當局實施「走塑令」時未顧及社會實際需要,認為坊間改用紙製等餐具更不環保。(蔡文昕/大紀元)
謝小姐認為,當局實施「走塑令」時未顧及社會實際需要,認為坊間改用紙製等餐具更不環保。(蔡文昕/大紀元)

記者今(22日)午視察觀塘一帶,有茶飲店仍供應膠飲管,但負責人拒絕回應原因。(蔡文昕/大紀元)
記者今(22日)午視察觀塘一帶,有茶飲店仍供應膠飲管,但負責人拒絕回應原因。(蔡文昕/大紀元)

食肆自尋代替品

在巧明街一間車仔麵店已轉用替代餐具,包括可降解塑膠匙羹、竹筷子和由栗米澱粉提煉聚乳酸(PLA)所製成的飲管。該店負責人透露,每支PLA飲管成本約5毫,而可降解餐具則較膠餐具「貴少少」,由於已一早轉用相關餐具,故日常運作無太大影響,而餐具成本大多已可從顧客加收的費用中獲補貼。

不過該負責人提到,有分店仍堆積大量膠飲管,至今未定出處置方案,指環保署一直以來都未派人員前來講解新例,亦未聽過署方推出的「綠色餐具平台」,故搜尋替代品花了不少時間,慨嘆支援不足。她希望當局說明具體協助餐飲業界的措施,包括資助業界等等。

不願上鏡的食肆負責人表示,早前花了不少時間尋找合適餐具,慨嘆當局支援不足。(蔡文昕/大紀元)
不願上鏡的食肆負責人表示,早前花了不少時間尋找合適餐具,慨嘆當局支援不足。(蔡文昕/大紀元)

有食肆已全面轉用非塑膠即棄餐具,堆滿櫥櫃。(蔡文昕/大紀元)
有食肆已全面轉用非塑膠即棄餐具,堆滿櫥櫃。(蔡文昕/大紀元)

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21日)在網誌稱,環保署會讓業界慢慢順利過渡,適應期內不會執法,並會派員巡視2萬間食肆及2萬間零售店和酒店賓館,了解相關運作情况,集中宣傳教育及提供建議和資訊,協助商戶符合規定。

記者實測環保餐具 耐用度各異

近期不少市民關注替代即棄餐具的耐用度,當中以紙製匙羹和飲管被批評毫不耐用。記者分別從4間食肆收集餐具樣本,以4款分別由紙、蔗渣、木、可降解塑膠製成的匙羹勺起白飯,發現耐用度各有不同,當中以木製的最為堅固,攪拌過程中沒有折斷;蔗渣和可降解塑膠羹柄分別只攪了3下和4下便已彎曲,紙匙羹柄則攪了十多下才彎曲。

飲管方面,記者收集了由紙和PLA物料製成的飲管,並浸於一杯凍檸茶內,發現前者只過了大約2分鐘已變軟彎曲,而後者仍保持一定堅硬度。值得留意的是,PLA物料被指難以回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亦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目前包括澳洲及台灣等地區已禁止使用。@

記者從市面上購得四款餐具套裝測試,發現各款匙羹和飲管的耐用度各有不同。(唐健豐/大紀元)
記者從市面上購得四款餐具套裝測試,發現各款匙羹和飲管的耐用度各有不同。(唐健豐/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