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節,是中國人祭典先人的日子。這一天有許多忌諱,簡單來說就是:一不買;二不借;三不做。中國老人常常告誡小輩,這些老傳統不能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祭祀節日,在中國各地流傳著一些習俗和忌諱,總結如下:

一、不買鞋

民間俗語道「新鞋不踩舊人墳」,意思是說不能穿著新鞋子去上墳,更不能在這天買新鞋。老一輩人認為,清明這天不能買鞋,因為「鞋」同「邪」同音,要避開邪氣、邪祟。

二、不借錢

清明節祭掃之時,人們都會給先人燒紙錢。老輩人認為清明是給先人送錢的日子,如果在這一天向別人借錢,非常不吉利。

三不做:不結婚、不過生日、不亂添土

清明節是懷念和感恩先祖,寄託哀思的日子,有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樣的氣氛難免會與喜慶歡樂的婚嫁喜事格格不入。從傳統習俗上來講,清明節的前後一個禮拜都不適合結婚,以免觸了霉頭。

過生日也是一樣,這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與帶著哀思祭祀先祖同時進行,未免讓人感到不妥。所以清明這天最好不要過生日,可以提前或錯後過。

清明上墳祭祖之時,都會在墳頭填一些新土,但填土也有講究的。鏟土時要從左右兩邊開始,切勿從墳前或墳後起土。老人們說,從前面鏟土會斷子孫前程,從後面鏟土則影響人丁興旺;另外,填土過程中,切勿用鐵鍬拍打墳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清明節是戊日,「戊日」是土地爺的節日,戊日不能挖土。

《女青天律》中記載,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飢謹。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育之門。春戊挖土,則讓人促壽絕嗣。」

清明插柳辟邪

戴柳、插柳是古人過清明節的一種習俗,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代時,人們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

宋代詩人陸遊在《春日》中寫道「人家插柳記清明」。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

清代俗諺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帝京歲時紀勝》),那時的兒童們戴柳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

踏青、春遊

清明節也稱踏青節。清明時節出遊踏青,起源於古代的「祓禊(音同「福系」)。這種到河邊祓禊潔身的習俗是源於周朝的香草淨身的禮制。

春天祓禊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舉行,這時天地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除穢健身時機,周朝人用香薰草藥來沐浴潔淨身體,稱為「釁浴」。

《韓詩》記載,春秋時代的鄭國人,在黃曆三月上巳日到河邊踏青,在溱洧兩水之上用蘭草驅除身上不祥之氣。

後來各地演變為曲水流杯之飲,以及踏青的風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還有李嘉祐的詩句「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都是在描寫清明節前後人們踏青的風尚。

清明放風箏 放掉災病

清朝時期,有清明節「放風箏」的民俗。風箏又稱為紙鳶、紙鷂,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斷鷂」諧音同「斷藥」,寓意放掉災病。

人們出城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墓地放風箏。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飛遠之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風箏(紙鷂)消逝。

清人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人們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的風氣,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