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wén shū jiè zǐ ,ān shí qiú shī 。
文舒誡子,安石求師。
ㄨㄣˊㄕㄨ ㄐㄧㄝˋㄗˇ,ㄢ ㄕˊㄑㄧㄡˊㄕ。
文舒戒子,安石求師。
【註釋】
(1)文舒:王昶,字文舒,三國時代魏國太原(今屬山西)人。曾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職,封關內侯、京陵侯,官至司空。
(2)安石:王安石,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時任宰相,曾大力推行新法。
【語譯】
王昶寫誡子書告誡侄兒、兒子做人處事之理,王安石為兒子尋求學問淵博、品行端正的啟蒙老師。
【人物故事】
王昶
《三國誌‧魏書‧王昶傳》記載,王昶為兄長和自己的兒子取名字,都有謙虛樸實之意,所以兄長的兒子名王默,字處靜,王沈,字處道,自己的兒子名王渾,字玄沖,王深,字道沖。並寫下家訓告誡他們:
凡為人子之道,莫大於愛惜自己的身體,完善自己的品行,以讓父母因為自己而覺得榮耀。孝敬仁義,是百行(各種品行)之首,孝敬則宗族安定,仁義則鄉人敬重。人若不致力於卓絕的品行,而捨本逐末,陷於浮華,結黨營私;浮華則被虛偽所拖累,結黨則有互相爭鬥的禍患。此二者的教訓,昭然若揭,但重蹈覆轍的人卻更多,都是因為被當時的名譽所迷惑,被眼前的利益所愚弄了。富貴聲名是人所樂見的,這是人之常情,但君子就算得到了富貴聲名,也不以此自居,為甚麼呢?立身處世之道不同啊!君子憂慮人只知爭進而不知退讓,只知欲求而不知滿足,所以招來屈辱和悔恨。俗語說:「如不知足,就會失去所要追求的東西。」所以知足之人常保充足。鑑往知來,不曾有求名要利,貪得無厭,而能持守家業,福祿永全的呀!我希望你們立身行事能夠遵從儒者之教,實棧道家之言,所以用「玄默沖虛」為你們取名,為了使你們顧名思義,不敢違背逾越。
人有了好處,少有不自傲的;有才能的人,少有不自誇的。自傲則掩蓋了別人的優點,自誇則仗勢欺人。傲氣蓋人者,別人也要蓋過你;盛氣凌人者別人也要凌辱你。春秋時代的三郄(xì,ㄒㄧˋ,晉國大夫郄錡、郄犨chōuㄔㄡ、郄至)被殺於晉國,西周的王叔獲罪於周朝,不就是誇耀自傲,喜好與人爭鬥而咎由自取的嗎?所以君子不自誇,厭惡其蓋過別人哪!若能以屈為伸,以讓為得,以弱為強,就少有不順遂的事了。
如今你的祖先在世為高官,僅以仁義聞名,以慎守持重為人所稱道,孝悌於家門,勤學於師友。若再引申舉例,為官崇尚忠孝節義,判斷人品注重誠實可靠,待人接物切忌驕縱放蕩,貧苦微賤時慎防憂心喪志,應對進退要思考是否合宜,言行舉止加以九思(反覆再三的思考),如此而已。若能做到這些,我又有甚麼憂慮的呢?
王安石
《百川學海》記載,王安石教兒子王雱(pāng,ㄆㄤˊ)求教於門客,必須是學問淵博、品行端正之士。有人說只是教兒童識字讀書的啟蒙老師,恐怕不必如此吧!王安石說:「先入者為之主。」(最先聽進的話容易形成主觀觀念,不易改變,難以再接受其它說法。)兒子由此了解,當人們研究學問而不能改變想法,是因為幼年先學過的東西早已根深蒂固了。#
(轉自正見網)
(點閱【龍文鞭影】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