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收紅包、甚至要紅包,對很多醫生來說,似乎都已是司空見慣的事。醫生的天職本是救死扶傷,但在現今社會卻成了被一些人用來斂財牟利的行業。世風日下,一般人、乃至很多從醫者可能都說不清,真正的醫生應該是甚麼樣。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查閱古代醫籍,映入眼簾的那些清代名醫就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不為子孫積累錢財的名醫賴明鑑
賴明鑑,字曉亭,是陝西西鄉人。他從小就天資聰慧,在讀書上極有天賦。於是,博覽群書後,很快就能無師自通,甚至對艱深難懂的堪輿、占卜和醫術都已有所悟解。
在父親眼中,賴明鑑是個至誠至孝之人。他年少時,父親在離鄉萬里的地方為官,他就一直隨侍在側。父親去世後,他又將靈柩一路護送回家鄉。對親戚、族人,他也同樣情深義重。只要有需要,他就會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
無論恰逢年節還是在平日裏,他都十分樂善好施。即使有素不相識的人來登門求助,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施以援手。當地的士大夫欣賞他淡泊名利的氣節以及想要濟世救人的志向,於是都很願意跟他結交。
為能幫助更多人,他在縣城裏開了一家藥鋪,有時也在那兒坐診,給人治病療疾。多年來,他一直懷揣著慈善之心,以治病救人為願,從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一到夏天,他就會在藥鋪裏為過往之人備好茶湯,以供其納涼解暑。一旦有時疫發生,他就會當仁不讓地向當地百姓捐贈藥材。
有親友見他拖家帶口,過得並不富裕,卻依然很捨得對他人傾囊相助,於是就勸他,要想著給自己的子孫留點積蓄。可他意味深長地回答:「給子孫留下金銀,他們未必能守得住;給子孫留下書冊,他們未必能翻閱、研讀;唯有積下累世的陰德,才能真正地福蔭子孫。我是家裏的長輩,又怎會不為孩子們著想呢?只是,也不能因為要積累錢財,就有損德行和志氣啊!」
多年後,賴明鑑在同治元年的一次民變中,因守衛城垣有功而得到了六品軍功的封賞,同治三年又在當地被授予巡檢一職。後來,他因病離世了。妻子葉氏在一個破舊的竹筐中發現了一沓紙。這些紙張都是以前一些窮人向他借錢後所留下的各種契據。他妻子也是很有善心的通達之人,於是就告訴家裏人:「這些契書留著也是無用的,不如種下善因,把它們全燒掉吧!」
自請為官賑濟災民的名醫王國器
名醫王國器,字君鼎(又字鎮庵),是浙江上虞人。他年少時,曾是國子監裏的一名生員。雍正皇帝在位時,有一年當地鬧起了饑荒,他便自請為官,下令在寺廟裏擺上大鍋、點起爐灶,每日早晚各煮兩次粥,為災民們提供飯食。
可沒過多久,官府的糧倉就見底了。他便立刻決定,讓家裏人減餐節食,然後把自家的米糧拿出來充公,繼續賑濟當地的百姓。於是,大量的災民因此而活了下來。後來,他還下令讓官府在出售穀麥時,每石都再便宜五分。親友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回答:「官府的賣價高,商家也會跟著漲價;只有把價格降下來,才能讓貧窮人家有飯吃。」
到晚年時,他的醫術越來越高,尤其在治療痘症時,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病人出痘前三日,就知道此人是否能活下來。儘管他在當地很有聲名,卻從不以醫術來作為生財之道。凡遇到家境貧寒的人來看病,他不但分文不取,還把開好的藥材都送給人家。
不接受官員重金謝禮的名醫陳清遠
江西臨川縣有位醫生,名叫陳清遠,年少時曾被選入國子監讀書。他從小就對醫書很感興趣,幾經鑽研,便領悟出了醫道中的玄妙。
二十歲後,他去了滇南一帶,給當地人治病療疾時,總能藥到病除。於是,來找他看病的人漸漸多宗來,可他卻從不接受任何饋贈、謝禮或酬勞。別人問他緣由,他便回答:「我以前做買賣已掙了不少,現在給人治病,正好能用上這些錢來幫助需要的人。」
這位有著超凡醫術、高貴德行的醫生很快就轟動了整個雲南。當時正值乾隆年間,不少名臣將相都慕名而來,爭先恐後地要讓他成為自己家裏的座上賓。
一位布政使身患頑疾多年,怎麼都治不好。自從把陳清遠請到家中,頑疾很快就被治癒了。他拿出五百兩銀子和一些昂貴的裘服和玉石要送給陳清遠,卻被他一概拒絕了。一位巡撫的老母親得了重病,陳清遠被請去後,很快就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那巡撫拿出重金來酬謝他,可他卻分文不取。感佩於他的品行與操守,這兩位官員後來都跟他成了莫逆之交。
將醫酬贈送給他人的名醫錢以懋
清朝時,江西新建縣有位醫生,名叫錢以懋,字爾相。他年少時就掌握了極高的醫術,給人看病時,只需觀人氣色就知道是何病症。每次只要對症下藥,很快就能使病人痊癒。當地有不少官員跟他交情匪淺,找他看病時,都會以重金相酬,可他卻不收一分一厘。
一位遠在福建的參議因受多年病痛折磨,於是派人跋山涉水,把錢以懋請到家中。果然,他不負所望,很快就給人家的病治好了。那官員十分感激,最後將他與數百兩銀子的謝禮一起送回到他的家鄉。可他回鄉後,卻沒有把這些錢納為己有,而是悉數都送給了親友近鄰。
他所住的地方只是一個簡陋的茅屋,但仍有很多人慕名來找他求醫問藥。他一生安貧樂道,儘管救活的人已不計其數,卻從未計較過自己的得失與回報。#
參考資料:
民國三十七年《西鄉縣誌‧士女志》
嘉慶十六年《上虞縣誌‧人物》
道光三年《臨川縣誌》卷二十六《方技》
道光四年《新建縣誌》卷四十三《人紀‧方技》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