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次成為日本在華企業未來希望投資國首位,中國降為第三,與印度的差距拉大。雖然日本在過去40年中對華鼎力相助,並與中國市場形成了緊密關係,但由於中國社會急速倒退,使在華日企看衰中國市場,轉向印度、越南。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12月14日公布了2023年度調查報告,調查對象為已在華設廠生產的日本製造業企業,調查的內容是未來3年內希望投資、拓寬業務的國家、地區等。共有534家日企回答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印度繼去年連續2年位居日本企業希望投資國的榜首;越南從去年的第4位躍居第2;中國則從去年的第2降為第3,得票率也是自1992年開始本調查以來最低。

名列前4位,以及台灣的相關調查結果列表如下:

 

印度

越南

中國

美國

台灣

2023年位次

1

2

3

4

11

2022年位次

1

4

2

3

10

2023年選擇企業數

192

119

112

107

17

2022年選擇企業數

148

106

136

118

23

2023年得票數(%)

48.6

30.1

28.4

27.1

4.3

2022年得票數(%)

40.3

28.9

37.1

32.2

6.3

                         (大紀元製表)

調查結果顯示,印度與去年相比,得票率增長了8.3個百分點,與去年一樣穩居首位;越南與去年相比,得票率增長了1.2個百分點,從去年的第4位躍居第2;中國與去年相比,得票率減少,與印度相差80票,得票率跌破30%,為過去最低,自2014年以來首次降為第3位。

此外,美國從去年的第3位降到第4位;台灣也從去年的第10位下降為第11位。

據該項調查分析,印度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得票率,連續兩年位居榜首,其原因是印度未來市場獲得高評價;越南得票率上升被認為是中國得票率下降,是中國的票轉到了越南,此外,越南的廉價勞動力也是受到日企青睞的因素。

美國市場雖然受到好評,但高通脹、生產費用上升等導致美國位次下降。關於台灣下降的原因,報告並未言及,外界認為與目前台海日趨緊張的局勢有關:台海一旦發生戰事,無疑將會給外企帶來打擊,造成巨大損失。

該調查2021年12月24日公布的2021年度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疫情肆虐,中共實施極端的「清零政策」等使外企受到了嚴重打擊,但是,中國2021年仍居榜首,印度第2。中國得票率為47.0%,印度為38.0%。

而本年度,情況出現反轉,印度得票率為48.6%,中國只有28.4%。而且兩國得票率差距也拉大,中國本年度的得票率比兩年前的印度少了近10個百分點。

從事該項調查的負責人解釋說,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而且今後還會持續增長,今後擴大內需的潛力巨大,因此日本企業對其期待非常高。此外,印度制定計劃,以舉國體制大力完善基礎建設,整備投資環境。印度商業環境的逐漸改善,使日本企業易於在那裏從事商業活動。

關於中國位次下降的原因,該負責人表示,對日本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儘管依然重要,但是,由於美中對立長期化,中國經濟本身也在減速,中共加強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面對各種因素,日本企業的擔憂不斷擴大,因此導致選擇未來在中國(擴大)投資的企業大幅減少。從調查結果看,「擺脫中國」已經成型。

日企看衰中國市場的原因

JBIC的問卷調查中,有一項是詢問未來10年希望投資的國度。其結果顯示,在未來10年中,印度依然居首位,越南第2,美國第3,中國淪為第4。

其中,印度的得票率為50.6%,而中國只有不到印度一半的24.2%,比去年此項調查結果減少了12.4個百分點,跌幅巨大,並且,中國近3年裏得票率跌了一半。

此外,統計數據顯示,從1992年2023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擴大投資)期望變化幅度較大。概言之,從1992年至2012年,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獨佔鰲頭,平均獲得70%左右的得票率,最高值2003年高達90%多。至2013年,這一趨勢下降至40%以下,其後有所上升,2021年為47.6%。但去年直線下跌,今年繼續呈直線下跌態勢。

導致日企離開中國的原因很多,例如:美中對抗導致兩國各自加強管制,中國經濟減速,中共保護知識產權不足,日本企業在價格方面很難與中國企業競爭,勞動力成本上漲,法制不透明,外匯及匯款等管理嚴格等等。

除上述理由外,還有許多不能明說的因素,這些也是日企經營中最為擔心的。例如,受中共洗腦宣傳影響,中國民眾中瀰漫著一股反日、仇日情緒,中共還不時操控發起反日活動,抵制日貨;昔日有歷史、靖國神社、釣魚島等問題,如今又有福島核電站排放核處理水等新問題。此外,日本對中共日趨強硬的態度也使日中關係進一步惡化,致使在華日企受到株連。

中共的法制不透明,被日企視為最大問題。如今,中共從輿論、信息到社交等,全面加強社會管控,尤其是伴隨新間諜法實施,日本阿斯利康員工被以間諜罪拘捕之後,造成了一種寒蟬效應,使在華日本企業大大喪失了對中國未來市場的信心。

該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企業難以一下全部從中國撤資的原因很多:中國的市場依然很大,中國已成為該企業的供應據點,在華已經開拓了一定的市場等等。此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業在華有多年的業績積累,換言之,就是久居該地,企業資產與關聯因素增多,難以搬遷。選擇該項的企業最多,佔26.4%。

日本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2022年3月末,日本結束了長達40年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在這40年中,日本政府向中國實施有償資金援助(優惠貸款)約3兆3,165億日元,無償資金援助約1,576億日元,技術協助約1,858億日元。

日本政府對華ODA援助始於1979年,其中重大項目包括北京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上海寶山火力發電站、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地鐵2號線、武漢地鐵、環境治理、22省份的教育、人才培養等等。

1978年8月,中日締結了《中日友好條約》;同年10月,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日本,參觀了日產汽車、松下電器等企業,並乘坐了日本高速列車新幹線。日本工業現代化使鄧小平大開眼界,於是鄧提出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並且迫切需要得到外資援助。

當時,中國尚處於文革餘震時期,連世界銀行都不給中國貸款,日本是世界第一個給中國貸款並提供無償援助的國家。

在1979年至2022年的40多年中,日本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援助份額佔全球對華援助總額的66.9%。然而,很多中國民眾對此卻一無所知,反而仇日、反日。

伴隨中共政權的「改革開放」與日本政府的援助,日本民間也開始向中國投資,日本幾乎所有大型企業與商社都在中國開設分公司,一些中小企業更是將據點從日本移植到中國。

據不完全統計,至2022年6月,在華日本企業約1萬2,706家。而最多是2012年時,多達1萬4,394家。日企中,既包括傳統的製造、商業、物流等產業,也包括設計、諮詢、研發、IT等,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

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無疑給中國帶來很多就業機會,拉動整個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從蹣跚起步到高速發展並一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全過程都伴隨著日本政府的資金支持、日本民間的持續投資。中國今日的經濟成就與日本的援助與投資是分不開的,至少日本在此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如今,中共加速開歷史倒車,導致已在華生根、發芽、結果的日本企業不再將中國視為最佳投資國,不得不另尋佳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