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點:橋水基金和瑞銀的前分析師諸葛森日前警告,總值20萬億人民幣、近3萬億美元的中國信託行業要出大問題!中南海救火,為何已經太遲了?
濃眉大眼的平安銀行也扛不住了,被迫向深圳市求救?中國的信託行業為何必然爆煲?只因有3大致命黑幕。
著名分析師:近3萬億美元信託業將爆煲
明星分析師貝德福德(Jason Bedford),中文名字叫諸葛森,四年前曾經預測中國地區性銀行將出現一系列問題。而這一次,他把目標瞄準了3萬億美元的中國信託行業。
他憑甚麼做出這個大膽的預測呢?辦法很簡單:分析報表。4年前,他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讀完了中國所有上市銀行報表的人。他總共分析了250家銀行的財務報表,然後宣稱,規模較小的銀行存在巨大的資本缺口,高達2.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3,490億美元),陷入「困境」的銀行總資產9.2兆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10%。
然後,我們真的陸續看到了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一系列銀行爆煲。
這個方法聽起來很神奇。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就像中國恒大一樣,除非問題實在掩蓋不住了,否則肯定會做出一張張漂亮的報表,外界怎麼還能發現問題呢?
我們之前在談到中國GDP真實數據的時候,我曾經說雖然中國統計局會造假,但是因為經濟數據之間的規律是相互關聯的,你可以根據官方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更真實的結論。比如,儘管中共官方宣稱今年GDP基本實現目標5%,但是據著名數據分析專家老蠻挖掘,真實的情況是GDP為負值。
通過類似的方法,著名分析師諸葛森研究了目前已經發布2022年財務報表的、55家中國信託公司的報表。然後,他得出結論,有14家報告的不良資產和關注資產,超過其總資產的三分之一。他還表示,未發財務報告的13家公司中的許多公司,也可能陷入困境。
大家想一下,20萬億中國信託行業裏,超過四分之一的公司,其不良資產超過總資產的三分之一,是不是覺得很嚇人?這和今年7月,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中國)公司給出的報告,輕描淡寫、一片祥和,顯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一個小小的提醒是,大家不要迷信那些在中國的世界頂級機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們在中國的報告也不見得可信。
濃眉大眼的光大集團耍賴 平安銀行向政府求救
當然,可能有朋友問,是不是這個大鼻子嚇唬人,又在炒作中國崩潰論呢?這個好辦,我們來看幾個現實中的例子:
第一個案例是,中國央企背景的中融信託9月份正式爆煲,停止兌付,其後被兩家國企同行託管。捲入中融信託風波的上市公司有14家。中融信託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其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6,293.49億元。一名參加與中融信託會談的投資者,在維權群內提供的會議紀要顯示,中融信託有1,000億元的資金池信託是重災區。
中融信託爆煲的一大原因,是它的「朋友圈」有一大群房地產公司出事了,包括華夏幸福、融創、恒大集團、佳兆業、陽光城、藍光集團、泰禾集團等,多達數十家企業。
而金融圈的朋友說,「地產和信託像是一對兄弟,互相成就,也互相拖累。」根據中國信託行業協會,中國投資於房地產的還未到期的信託基金,到2019年第二季度,高達2.93萬億元。嗯,這個危險程度,你懂的。
第二個例子,是今年8月,中融信託傳出問題的時候,三家央企光大信託、五礦信託、中航信託,都發布緊急聲明,進行闢謠。我那個時候,就引述國內金融圈資深朋友的話說過,其實它們真的出問題了。
結果,9月底,蘭州市中級法院披露了一則「有趣」的案例,狠狠打臉了光大信託:一位疑似上市公司揚電科技實控人的委託人,在2020年購買了光大信託一款家族信託產品,本金7,900萬元,其中一部份資金用於受讓中芯國際的股票收益權。
在中芯國際上市1年之後,這批股票全部賣出,光大信託卻以國有資產流失為由,認定當初的股權轉讓合同無效,表示只能把本金還給投資者。而此時,中芯國際的股價已經從發行價27.46元漲到了60元左右。
大家評價一下,光大信託賺了大錢,卻不肯兌付,問題出在哪裏呢?
第三個案例,涉及到另一家大名鼎鼎的巨型金融機構,平安銀行。日前被爆出,總共爆煲了41隻產品,已經處理完畢4隻,現存37隻信託產品無法兌付,設計金額102.83億元。為此,苦主們向深圳市政府求救。
第四個案例,是最新的,12月2日,著名的民營金控集團萬向公司旗下的萬向信託爆煲,近10億醫養項目「爛尾」。
另外,11月底,還傳出,國通信託投資的30億量化資金跑路,坑了2上市公司。至今該案懸而未及。
我想這些案例就夠了。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甚麼來著,當你在家裏看見了一隻蟑螂,其實下水道裏可能已經有了100隻不止了!當濃眉大眼的光大和平安都出問題的時候,其實代表這個行業腐爛的程度已經很深了。
中南海為何難救?只因20萬億信託有3大頑疾
不過,這就引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共最高當局知道這種狀況嗎?他們為甚麼不早點救火呢?
其實,如果我們翻一下官方報道,就會發現,11月7日,中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頒發了紅頭文件,印發《信託公司監理評等與分級分類監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下發給各監理局,信託保障基金公司、信託登記公司、信託業協會。從暫行辦法的內容來看,核心是要對信託公司進行評分、評級,然後分類監管。這是中共的一個老路子,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處理房地產公司的三條紅線,對於評分低的就區別對待,不貸款給你。
更早一些,中國房地產危機爆發,多家國際媒體和國際機構,都對被稱為影子銀行的信託行業危機,發出了警告,顯然,中共當局早就瞭然於胸。
6月底,2023年中國信託業年會於在貴陽市舉行,主題是「信託業高品質發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並致詞。
大陸媒體報道,這是今年年內,中共監管層第二次談信託高質量發展。「6月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親赴上海調查之前,信託部曾召集中信信託、建信信託、外貿信託等5家信託公司主要負責人在北京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信託公司的高品質發展路徑。」
去年8月,大陸前瞻研究院就匯總2022年中國及31省市信託產業政策彙總及解讀,並宣稱:重磅!2018年至今的強監管局面仍將持續。
那麼,為甚麼問題至今沒有解決呢?其實,大家注意一下官方措辭就可以看出來了:第一,當局的監管文件,是一起發給信託行業的,而監管機構官員約見各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叫「座談會」,這和殺氣騰騰的會見民營背景的互聯網平台公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大家看看那些信託公司的名字還可以發現,要麼是央企、國企背景,要麼就是中共權貴深度介入的大型民營集團。所以,都是自己人,怎麼可能有真正的監管呢?
實際上,這也可以回答,為甚麼中國信託行業必然爆煲的一大原因了:沒有真正的監管,只有出問題之後,坐在一起提個醒:大家要高質量發展。
信託,通常就是吸收富裕個人投資者和公司的存款,用於投資股票、債券和其它資產,包括向無法進入傳統銀行的公司提供貸款。所以,我們的重要結論來了:這是典型的大小強盜們分贓的行業,割的都是韭菜,中共監管當局和各大權貴公司當然沒必要翻臉,必然是好言好語。
而且,中國信託業,還有二重黑幕,也必然導致早晚出問題:
其一,是中國信託行業的產品,實際大都看不到底層資產,屬於資金池;同時,信託公司會給你一個投資回報比例的承諾,或者告訴你一個產品的風險等級,但是,按照中國的資管新規,這個承諾不算數,一切風險需要購買者自己承擔,信託公司、銀行和評級相關機構都不需要承擔責任。
當然,按照官方規定,投資者如果查詢,是應該被告知投資去向的,但是如果底層資產再被這些專業人士繞幾圈,你看得懂嗎?
我們還看到,中融信託出事兒後,投資者去維權,被警察上門警告。有的富豪還向中紀委舉報,也沒有結果。
目前,平安銀行信託產品的投資者向深圳市政府投訴,大家認為能夠拿回投資的錢嗎?
信託行業還有一個黑幕,實際上也是金融圈內人人皆知的,在中國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實際上中國已經幾乎沒有甚麼好資產可以投資了。
信託公司能吸引資金,是因為它們向客戶承諾了更高的回報。今年7月份,兩年內到期的信託產品平均孳息率為6.6%,而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5%。信託公司要給投資者那麼高的利率,又要提取管理費,它們投資的項目得多高的利率呢?至少也得9%~10%吧?大家想想,中國現在有多少好行業或好企業,能夠放得下高達20萬億的資金呢?
也許有的人會說,有好企業,茅台啊?對不起,茅台不發信託產品。政府?各地政府現在自顧不暇,幾十萬億地方債也面臨爆煲!債券?中國國債收益率不過3%,根本不值得信託來投資。至於中國大A股,有幾個人能賺錢?更不要說曾經人人趨之若鶩的房地產了,現在就是天坑!
所以,對於任何高聲跟你叫賣信託產品或理財產品的人,大家小心了。◇
本節目可在乾淨世界頻道觀看: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