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鑒真和尚經歷十載,成功東渡日本後,備受尊崇,被封為「大僧都」,並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鑒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2020年春,大陸疫情蔓延,從日本寄往中國的支援物品接踵而至,許多包裝箱封面都附有溫馨留言,如:「雪中送炭」、「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其中,最讓國人感動且又不太知其出處的是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此乃一偈之前半,作者為日本奈良時代宮廷大臣。正是此詩,啟悟了一人,成就了一事,演繹出一段千古佳話,創造了一段絢爛的歷史。
袈裟一偈詩 啟悟大唐僧
唐玄宗在位的開元五年(717年)10月1日,長安城大街上人頭攢動,人們翹首觀望著浩浩蕩蕩的一隊夷人——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到達長安。
此次遣唐使人數為前次兩倍,多達557人。統領押使為多治比縣守,大伴山守為大使,聞名遐邇的阿倍仲麻呂等學者也在其中。
此次遣唐使,還有一個格外之處,受元正天王及左大臣長屋王委託,攜帶了一千件袈裟,獻給大唐僧人。更為特別的是:每件袈裟大襟內側都繡有一偈: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此詩的作者正是策劃此事的左大臣長屋王。長屋王生於天武天王十三年(684年),卒於神龜六年(729年),橫跨飛鳥、奈良兩個時代。他是天武天王之孫、高市皇子的長子,母親乃天智天王之女御名部皇女。
飛鳥時代,佛教已傳到日本,處於萌芽時期;至奈良時代,日本王宮繼承了護佛政策,極力推崇佛教,尤其是在聖德太子主導下,日本佛教走向興盛,得到長足發展。其時,官民協力建寺院、宣佛經,佛教儼然成為日本的國教。
身為王子的長屋王也篤信佛法,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曾兩度組織抄寫佛經。
關於鑒真東渡的目的與動機,後人及當今的學界有多種解讀,例如:遣唐使慫恿說、避難說、間諜說等等。這些觀點只是基於某一現象的主觀推斷,並無堅實的史實及嚴謹的邏輯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推測都沒能從一介修行者之次元去審視,不無以偏概全之嫌。
奈良大學名譽教授東野治之指出,在當時的唐朝,已經傳說天台宗祖師慧思轉生成日本王子(聖德太子)。鑒真尊敬二者,並認為日本乃有緣之國,因此以為自己負有向日本傳播佛法的使命。
漢籍中可查到長屋王的相關記載。《全唐詩》卷七三二,冠以〈繡袈裟衣緣〉刊此詩,詩題附案:「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大正新脩大藏經》記載:「又聞彼國長屋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德,復於衣緣繡偈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之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默許行焉。所言長屋者則相國也」。
日本奈良時代學者淡海三船所撰的《唐大和上東征傳》(779年),記載了鑒真和尚東渡傳戒律的因緣、過程,及唐招提寺的緣起等,被視為研究鑒真的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在鑒真東渡的成因一事上,日本的《唐大和上東征傳》與漢籍中的相關記述契合,互為印證。
從這些史料看,長屋王贈送的千件袈裟,尤其是袈裟上刺繡的那首偈打動、啟悟了鑒真和尚,認為日本乃有緣之國,自己負有向扶桑傳佛法的使命,遂決意東渡。
日僧渡大唐 只為尋高僧
聖武天王時代的天平五年(733年),日本派出第10次遣唐使,其中有兩個身負特殊使命的留學僧:榮叡、普照。二人受聖武天王委派,到唐國尋找、邀請來日授戒的高僧。
公元538年,佛教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在國家的庇護下弘傳開來。起初,信奉者主要為王宮貴族,漸次下傳至庶民百姓,僧人日益增多。
從710年定都奈良至794年遷都平安(京都),史稱奈良時代,期間除了舊有的大寺遷移到奈良外,聖武天王還建了著名的東大寺,並在各地建國分寺。7世紀末,日本已有545所寺廟,僧尼僅京城七大寺就有3,363人。
僧人增多還有一個原因:出家人可以免苛捐雜稅,故此自行剃度出家者不斷增多。如此一來,自行受戒卻又不能誦經的和尚有之,飲酒、尋花問柳的花和尚亦有之,搞得佛教界亂哄哄。
要成為僧侶,必須受非常嚴格的具足戒,最少須在「三師七證」十位僧人監督下受戒方被承認。然而,當時日本雖然也有一些從北韓、中國傳去的戒律,卻沒有精通佛教戒律、可按戒律如法舉行度僧授戒的高僧。因此,從大唐請一位高僧來日本傳戒,也就成為時勢之必須要務。
早年,唐僧洛陽大福先寺的道璇曾應邀赴日傳律,他是禪宗北派普寂的弟子。但因沒有具備規定的十師,不能立壇授戒。
為傳佛法故,豈能惜性命
鑒真於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生於揚州,701年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709年受菩薩戒,709年隨道岸禪師如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修學南山律宗。其間,他廣覽群書,遍訪高僧,在建築、繪畫、醫學方面頗有造詣。
715年,鑒真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並於733年成為該寺方丈及當地佛教領袖,受其傳戒者凡四萬餘人,有「江淮之間,獨為化主」之稱譽。
734年,榮叡和普照抵達大唐,在洛陽的大福先寺受具足戒。身負重大使命的二人,入大唐留學後一直四處遊歷,遍尋高僧,卻始終未能如願。
一晃到了唐天寶元年(742年)冬十月,他二人久聞高僧鑒真和尚大名,便來到了揚州大明寺。
其時,鑒真和尚正在給一眾僧人講律。榮叡和普照頂禮拜於大和尚足下,具述來意:佛法東傳至日本國後,雖有其法,卻無傳法者。日本國昔日有聖德太子說: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請大和尚東渡賜予教化。
於是,鑒真回答說,昔日聽說南嶽惠思禪師遷化之後轉生為倭國王子,使佛法興隆,濟度眾生。我還聽說,日本國的長屋王崇敬佛法,製千件袈裟施與本國眾僧,其袈裟襟處還繡有四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如此看來,這的確是佛法興隆之氣象,日本乃有緣之國也。
說到這,鑒真掃視了一下眼前眾僧,問道:同道中有沒有人願意應此邀請,向日本傳法?
眾僧一派默然,無一應對。許久,有名叫祥彥的僧人說:彼國甚遠,滄海波濤洶湧,性命難保,成功渡到彼國者僅百中有一。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我等修行尚未完備,所以大家才緘默不語。
聽到此,鑒真說:「此乃傳法之事,卻怎能珍惜性命呢?大家不去,我去。」
於是,祥彥說:大和尚若去,我也隨從。接著,更有其餘二十幾人也表示願與鑒真一道東渡。
艱險萬般有神助,歷經魔難終抵岸
鑒真決意東渡,自唐天寶二年(743年)起歷經六次,凡十載。
首渡被人告官受阻,船隻與物質皆被沒收;二渡遇上風浪,舊船不堪重負,幾近船毀人亡;三渡官府阻攔未能成行;四渡遭遇大風浪,顛沛流離數月而返;五渡因長途跋涉、酷暑煎熬使鑒真雙目失明,有弟子病逝或先後退出;六渡方成功。
《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述了此次渡海之艱辛、磨難及神蹟:
十月十六日晨朝,大和上云:「昨夜,夢見三官人,一著緋,二著綠,於岸上拜別,知是國神相別也,疑是度必得渡海也。」
風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濤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但唱觀音。舟人告曰:「舟今欲沒,有何所惜!」即牽棧香籠欲拋,空中有聲,言:「莫拋!莫拋!」即止。
中夜時,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著甲把杖,二在舟頭,二在檣舳邊。」眾人聞之,心裏稍安。
三日過蛇海。其蛇長者一丈餘,小者五尺餘,色皆斑斑,滿泛海上。
三日過飛魚海。白色飛魚,翳滿空中,長一尺許。
一日經飛鳥海。鳥大如人,飛集舟上,舟重欲沒,人以手推,鳥即銜手。
其後二日無物,唯有急風高浪。眾僧惱卧。
舟上無水,嚼米,喉乾咽不入,吐不出;飲鹹水,腹即脹。一生辛苦,何劇於此!
海中忽有四隻金魚,長各一尺許,走繞舟四邊。明旦,風息,見山。人渴水,臨欲死;榮叡師面色忽然怡悅,即說云:「夢見有官人請我受戒懺悔,叡曰:『貧道甚渴,欲得水』;彼官人取水與叡,水色如乳汁,取飲甚美。心既清涼,叡語彼官人曰:『舟上三十餘人,多日不飲水,甚大飢渴,請檀越早取水來。』時,彼官人喚雨令老人處分,云汝等大了事人,急送水來。夢相如是,水應今至,諸人急須把碗待。」眾人聞此總歡喜。
明日,未時,西南空中雲起,覆舟上,注雨;人人把碗承水飲。第二日亦雨至,人皆飽足。明旦近岸,有四白魚來,引舟直至泊舟浦。
舟人把碗,競上岸頭覓水,過一小崗,便遇池水,清涼甘美,眾人爭飲,各得飽滿。後日,更向池;昨日池處,但有陸地,而不見池,眾共悲喜,知是神靈化出池也……
昔日,唐僧三藏法師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同為唐僧的鑒真和尚東傳佛法,卻也經歷了形異質同的萬般魔難。看來,取經難,傳法亦難。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天寶十二年(753年)12月7日,鑒真一行終於抵達日本的屋久島,翌年(754年)2月4日到達奈良,結束了磨難重重的東渡之旅。鑒真時年六十六歲。
《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述到:大和上從天寶二載始為傳戒,五度裝束,渡海艱辛,雖被漂迴,本願不退。至第六度,過日本三十六人,總無常去退心……經逾十二年,遂果本願,來傳聖戒;方知濟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極多。
鑒真到來,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宰相、右大臣、大納言以下官人百餘人前來禮拜、慰問。其後,天王勑使前去宣詔:「大德和上,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餘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後,受戒傳律,一任和上。」
隨後,又勑授鑒真為「傳燈大法師」。
4月初,鑒真即在東大寺盧遮那殿前設戒壇,先為聖武天王授菩薩戒,其次為光明太后、王太子,以及王族和僧侶四百四十餘人授戒。
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並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使佛教成為當時的國教。
唐招提寺是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盛唐建築風格寺院,鑒真在此度過五年時光,直至圓寂。前五年在東大寺度過。
鑒真除了佛教,還給日本帶去了建築、文學、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等唐朝諸多領域的先進文化技術。據說,日本豆腐、砂糖的製作就起源於鑒真,被日本譽為「日本文化之父」和「日本律宗初祖」。
鑒真和尚坐化後,日本朝臣藤原刷雄吟詩《五言傷大和上》,頌其功德:
萬里傳燈照,風雲遠國香。
禪光耀百億,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淨土,悲矣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試用春日新綠葉,為君輕拂眼角淚
公元763年,鑒真身體漸次衰弱。3月上旬,弟子忍基夢見唐招提寺的講堂棟樑倒塌,他認為這或許是預示鑒真即將遷化之相,於是率諸弟子製作了一尊鑒真坐像。
這尊鑒真坐像按等身大小製作,高80.1厘米,重13.5公斤。這尊雕像是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塑,也是首座真人塑造肖像,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該年6月25日,鑒真如入禪定,面西坐化,享年76歲。化後三日,頭頂依然溫暖,至於闍維,香氣滿山。
鑒真像被安放在御影堂,每年6月6日將安置雕像的櫥櫃打開數日,供人參拜。
鑒真本人並沒有留下著述,但是,僅從那座雕像,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慈悲、祥和,還有沉默中蘊藏的思想、智慧。日本畫大師東山魁夷便是持這種感受者之一。
1971年,唐招提寺森本長老委託東山魁夷畫一組隔扇畫,安放在御影堂的五個房間中。此後兩年,東山魁夷遍歷奈良、大和路的各個寺院及國內名山大川、天涯海角寫生,用了四年時間研究如何更好地表現日本風景;並三次去中國,研究水墨畫,歷經十年終於1981年完成此組畫。
歷史有很多巧合:奈良時代,日本留學僧普照和榮叡為尋授戒高僧,最終與鑒真相遇花了約十年,鑒真與普照等東渡又花了十年,鑒真自赴日傳戒至於唐昭提寺圓寂又是十年。如今,東山魁夷也是花了十年時間方完成其鴻幅巨製。
鑒真和尚雕像開放日,首先展現在參拜者眼前的是描繪日本大海的隔扇畫「濤聲」,開啟該畫後,一個放置櫃櫥的房間展現在眼前,房間壁畫上描繪的是鑒真故里揚州的湖光山色,安放鑒真坐像的櫃櫥內測,繪有鑒真最初到達日本之處(薩摩半島的秋目浦),再打開櫥櫃門,便會看到揚州之水,通過運河流淌至長江,又經過日本之海到達秋目浦……
並且,鑒真和尚曾言及的長屋王的那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以秋目浦之月與日相對而展現出來。從這組巨製不難看出,那十年,該是東山魁夷藝術提升的十年,也是他精神修行、境界昇華的十年。
櫃櫥中,鑒真身披袈裟,雙手結定印放於腿上。鑒真雙目微閉,恰似入定徜徉在殊勝的佛國,又彷彿靜觀當下眾生,表情沉穩祥和,慈悲之心盡含其中。雖為一尊雕像,卻栩栩如生,就好像鑒真就坐在那裏面對來訪者,令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唐大和上東征傳》執筆者淡海三船(即真人元開),在傳記中也記下了自己初謁鑒真的心情:
我是無明客,長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誘,懷抱絕埃塵。
道種將萌夏,空花更落春。
自歸三寶德,誰畏六魔瞋。
日本俳聖松尾芭蕉,在拜謁鑒真像後,也詠了一首千古絕句:
試用春日新綠葉,為君輕拂眼角淚。
九尾狐尾隨鑒真東渡,又化「殺生石」惑亂扶桑
日本那須連山主峰茶臼山山麓,有一塊岩石,因散發二氧化硫等致命有毒物質,多年來毀滅了那一帶的所有生物。因此,人們將其稱為「殺生石」。
因松尾芭蕉曾造訪過此地而名聲鵲起。如今,此地已成為日本的一個觀光景點,每天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到訪。
據傳,這個「殺生石」為「九尾狐」的化身,其前世為毀掉商朝的妲己。其後,那個九尾狐又從漢地跑到天竺,做了班足太子之妃。在西域,它也繼續引誘王子斬殺了一千人。其真面目被一家臣看破後,便現狐狸原形,逃離印度。後來,九尾狐又成為西周最後一代國君幽王之后褒姒,也是以其美貌迷惑幽王,導致西周滅亡。
據說,753年(天平勝寶五年),那隻惑亂中原、西域的九尾狐又變成了一名十六歲少女,溜進了遣唐使回國的船上,來到了日本。
鑒真成功東渡,是乘坐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回國的船隊完成的。當時有三艘船,鑒真乘坐的是第二艘。阿部仲麻呂等乘坐的第一艘因觸礁回國失敗。因此,那隻九尾狐或許是乘坐第三艘,或者是與鑒真乘坐同一艘船抵達日本的。
踏上東瀛之地的九尾狐蟄伏三百六十年後,變成了一個新出生嬰兒,躺在路邊,被一對沒有子女的夫婦收養,並長成了一個才貌兼備的美女。
該美女名叫玉藻前,18歲進京,因其美貌與博學,頗得鳥羽上王(1103至1156年)賞識,終成為其寵妃。然而,其後上王身體每況愈下,遂久臥病榻不起。但宮廷大夫無論如何診察,都找不到病因。最後,被陰陽師安倍泰成看破:鳥羽上王被狐狸附體,而玉藻前正是那隻狐狸,她企圖殺死鳥羽上王,顛覆王朝。
於是,玉藻前現了原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戰。最後,陰陽師口念真言,九尾狐逃出宮中,不知去向。
其後的一段時間,天下平安無事。然而,在那須一帶,年輕女子接二連三被不明妖怪掠走。朝廷意識到,就是那隻逃走的九尾狐作怪,於是下旨剿狐,派出八萬大軍前往那須。
九尾狐巧妙使用九條尾巴抵抗,最後還是被朝廷的大兵團團包圍,朝廷大兵用了神賜的一支箭射向九尾狐,九尾狐即刻化成一塊巨大的毒石,人一走進大石就會喪命,昆蟲、飛鳥也都死絕,寸草不生。
其後,很多僧人前往那塊放毒的殺生石處,試圖教化,但都無功而返,甚至喪生。最後,源翁和尚降伏了九尾狐,殺生石裂成三塊,一塊存續至今,依然繼續釋放毒氣。
源翁和尚因除掉趕走九尾狐有功,被後小松天王敕封為法王能昭禪師。
關於九尾狐(玉藻前)的傳說,在日本多部古籍中被記載,流傳很廣,成為文藝創作的素材,屢屢被搬上舞台。
傳說的真實性姑且不論,九尾狐與鑒真同時東渡日本頗為令人稱奇。一個是來弘傳佛法,一個則是來敗壞社稷;一個是提升信仰,一個是敗壞道德;一個是來救人,一個是來毀人。
即使這些傳說與歷史真實存在差異,乃至杜撰,但從歷史上不難發現一個現象:相生相剋之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九尾狐與鑒真同時東渡,個中或許就有其道理。
日本《產經新聞》2022年4月10日報道,3月5日有遊客發現:那塊殺生石裂成兩半,連綁在石頭上的降伏繩也斷了。據那須町觀光協會現場勘察,確認大石塊從中間自然斷裂,並無任何人為痕跡。
此事在日本引起極大關注,被視為不祥之兆:是不是已被降伏了的九尾狐逃走了?
該觀光協會表示,已經在這裏躺了六百多年的石頭突然斷裂,即使是自然現象,個中也是該有某種意義的吧。
該新聞報道的結語,也頗耐人尋味:
當下,新冠病毒「毒性」肆虐,人們蒙受著九尾狐惑亂般的災難。殺生石此時斷裂,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時過六百多年,也許新的傳說將要開始了。
太子預言身後事 陳述亂象警世人
在《日本書紀》中記載,飛鳥時代的王子、政治家聖德太子(574至522年)智能超人,同時可聽十人講話、並能「兼知未然」;他也是使佛法在日本弘傳的第一功臣。
史料中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預言,包括自己的死亡時間,以及自己死後會被滅門等。他6歲時說,自己前世在中國的衡山修行,並能說出前世的詳細情況。他還說,「眼前的這部佛經比我前世時看的佛經缺了一個字」,周圍的人十分震驚。
晚年,聖德太子向妻子講訴了自己的前世,他出生在中國晉地的一個貧窮之家,在中國轉生了六次,每世都嚴格地修行佛法,最後一次是高僧慧思。
平安時代末期至江戶時代,一本名為「未來記」的遺書陸續在各地被發現,認為是聖德太子留下的預言。著名的公家歌人藤原定家在其日記中記載,自己曾見過刻在石頭上的《未來記》。該預言內容從佛教到世事變遷等。
書中預言,日本未來佛法會興隆,但其後有魔王惑亂,傳邪法惑眾,許女色,僧尼起臥一處,不守戒等等。其目的是迷惑眾生,使其下地獄。
釋迦牟尼說過,末法時會有魔惑亂佛法。如今的日本,信仰可謂五花八門,就連那個惑亂中原、西域、東瀛三地的九尾狐,也被一些人崇拜,甚至供奉……
其實,包括《未來記》所言的諸多亂象,不只侷限於東瀛,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尤其是被稱為「難生」之地的「東土」。
換言之,就現象論而言,釋迦牟尼佛等聖賢所言的「末法」,也可以理解為過去的法不靈了,起不到教化眾生、提升道德、修煉圓滿的作用了。
佛教經典中講未來會有未來佛來世傳法度人,西方宗教也講彌賽亞會來世救人。
彌勒即是彌賽亞 東聖西神同一人
《彌勒下生經》等佛教經典中講,繼釋迦牟尼後來世度人的未來佛為彌勒(梵語:maitreya)佛。關於彌勒下世救人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經典中均有描述,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信仰並等待的人很多。
中國著名學者季羡林研究(《季羨林文集》第十二卷〈吐火羅文研究〉之〈梅呾利耶與彌勒〉)發現:西方基督教救世主彌賽亞,與東方佛教的未來彌勒佛是同一個人。
西方信仰中也講,到了人類的最後時刻,救世主彌賽亞將來到人間。關於救世主來世的時間,《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節講:「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但《聖經》預言給出了一個標誌:無花果樹發嫩長葉之時。這一般被解讀為以色列復國(1948年)以後,且以色列復國後的那代人即可看到救世主。
佛經中關於未來佛來世時間的記述不盡相同,也不甚明確,但卻給出了一個標誌:世間優曇婆羅花開放。
據佛經記述,未來佛乃萬王之王,彌勒是由最高處下走時所使用的佛號,而法輪聖王乃萬王之王下到法界時的法號,人間稱轉輪聖王。故此,釋迦牟尼告訴他的弟子,法輪聖王也稱彌勒。
佛經《慧琳音義》卷八明載:優曇花「乃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法華文句》四上也記述:「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如今,優曇婆儸花已在世界多地不斷開放。據報道,最早發現優曇婆羅花的是在南韓,1997年7月,京畿道廣州郡一家寺院的方丈,在如來金坐像的前胸部位發現24朵優曇婆羅花,引來眾人前往觀看。
此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相機被發現。按佛經記載,1997年乃佛家3024年。
東西方文獻中,都可看到關於未來佛彌勒(法輪聖王、彌賽亞)的相關記述,東方文獻中的記述較為明確,以下僅引二則。
南韓大學者南師古《格庵遺錄》預言,該聖人木子姓(李),屬兔,四月出生於三神山(長白山)下,此次下凡人間稱彌勒佛,乃天上王中之王,即法輪聖王。
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也說,未來佛將於兔年轉生在中國這隻金雞眼(中國地圖,吉林)處降生,木子李姓。
此外,中國民間彌勒造像,身體周圍有十八個小孩玩耍,又稱十八子彌勒。十八子三字合在一起,為「李」。即:彌勒末劫下世傳法度人時,凡身姓李。
關於未來佛來世時其法之特徵,《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如此記述:「七人一路走,引誘進了口,三點加一勾,八王二十口。」這是三個字謎,即:「真、善、忍」。
鑒真東渡多成因 抑或只為尋覓真
如前所述,鑒真決意東渡出於多個原因:日本天王及日本留學僧的誠摯邀請;被長屋王所贈千件袈裟上刺繡的那一偈所打動;聽聞聖德太子乃敬慕的慧思轉生;聖德太子預言他逝去二百年後佛教興盛,而這一切使他悟到:萬般皆前緣所定,東渡乃自己的使命……
渡日後,鑒真並無著作留世,但從其弟子思托和法進等的著作中,可間接窺視鑒真的精神深處。法進的《注梵網經》中詳細記述了祖師忌會的情況,其中,鑒真的弟子們把鑒真的忌會與慧思與智顗一併舉行,並且將慧思作為聖德太子的前生來供奉。
思托在記述鑒真的著作中明記:有慧思禪師既降生日本,為聖德太子。在《延曆僧錄》中,太子菩薩傳的前半講述慧思,後半則記述聖德太子的事跡,並將二者聯繫在一起:「慧思禪師日後生於日本國橘豐日天王宮中」。這一記述,被學者解讀為鑒真崇拜慧思及聖德太子的一個契合點,一個旁證。
唐代詩人皇甫曾作「贈鑒上人」,這個鑒上人即是鑒真和尚。此五言詩最後兩句為:「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該句可有兩種解讀:一是道作者胸臆,二是頌鑒真功德。詩整體是描述傳律及修行意境,大概為後者。
此句的關鍵詞是「尋真」,亦即:鑒真東渡的目的,是為尋覓「真法」,抑或是為尋覓更高境界的「真」。對「尋真」作何解讀姑且不論,但這一點似乎可以推定:昔日精進修行,並孜孜探求真法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或轉世於當下,他們也一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的。#
——轉載自《新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