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各類建築物前,如宮殿、衙署、陵墓、寺廟、園林、橋梁等等,總會左右各擺放一對石雕的獅子。在古籍也有記載,如清朝朱象賢《聞見偶錄》:「今宮殿衙署門外左右,所峙石獸,卷髮巨眼,張吻施爪,俗稱為石獅子。」
那麼,為甚麼古代建築前常擺放一對石獅子呢?
獅子,體壯威猛,毛呈棕黃色,雄獅頸部有長毛,吼聲洪大,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捕食斑馬、長頸鹿、羚羊等大型動物,有「獸王」之稱。獅子的原產地並非在中國,怎麼會出現在中國呢?
據文獻記載,獅子之所以進入中國,源於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中國和西域各國的往來。如《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意思是說,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派遣使者送來獅子和符拔(一種形狀像麟而無角的動物)。
隨著佛教東傳中國,獅子逐漸取代了獸中之王——老虎的地位。在宋僧道原所撰《傳燈錄》上載︰「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後來,「獅子吼」被用來比喻佛陀說法時發出的聲音很大,具有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而獅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視為吉祥莊嚴的神獸。
由於人們對獅子的推崇,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是尊貴而威嚴的瑞獸,因此很快就成為中國雕刻藝術的題材。於是,漢唐時期的帝王陵墓、豪門貴族墳園,開始有了石獅子的蹤影。此時,石獅子的使用並不普及,只出現在陵寢墳宅之前,經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一起擺放,目的是讓人產生敬畏之心。
唐宋以後,石獅子被民間廣泛的使用,大門前置放石獅子就像在門上貼門神一樣,都是用來作為守護門戶,驅除邪靈鬼怪,既美觀又寓有納福招祥瑞之意。每個朝代石獅的造型不一,但到清朝時,石獅的雕刻基本上就定型了。漢唐時石獅子造型強悍威猛,元朝時體瘦而雄壯有力,明清則較為溫馴。
不同時代石獅子的雕刻呈現不同的特點,也顯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石獅子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北獅雕塑樸實,外觀較雄猛威嚴;南獅雕飾繁多,外觀較活潑有趣。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之分,講究陰陽協調,所以石獅子的擺放也有一定規矩。通常是一雄一雌,雙雙對對,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陰陽學說。石獅子在民間有辟邪作用,一般用來守門。往往擺放在大門左側的雄獅,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繡球,象徵權力無限;右側雌獅則是足下依偎著一幼獅,象徵子孫綿延。
古人歷來把石獅子視為吉祥的象徵,除了用來鎮宅辟邪,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藝術裝飾品。如北京盧溝橋雕有四百多個石獅子,這些石獅大小各異,有雄有雌,姿態各殊,生動靈活,栩栩如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