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的翻譯災難,無巧不成話,昨天也看到網媒報道另一場翻譯鬧劇,這次主角是香港考評局,出錯的是今年DSE歷史科試題,影響重大。奇怪的是,香港主流媒體似乎未見報道。

五月,考評局評核發展部前經理楊穎宇在《追新聞》撰文,踢爆今年DSE歷史科試卷錯漏百出。原來歷史科試卷有中英雙語(見附圖),楊先生審視其中一段資料,發現中譯曲解了英文原意,以下三點,抄錄自楊先生的文章,我完全同意:

一、「The prolonged recession from which Japan is now emerging」,意即「日本正開始擺脫持續的衰退」,考評局譯成「日本目前出現的持續衰退」。

二、「Many Japanese investments made in the US in the eighties are being liquidated at a considerable loss」,該局譯成「於80年代,日本在美國的大量投資因嚴重虧損而被清盤」。原文很清楚,「80年代」一詞僅指「投資」而不指「清盤」和「虧損」,應該譯成「80年代在美國進行的很多日本投資正在清盤,損失慘重。」

三、「resilience of US high-technology sector」,意即「美國高科技領域的韌力」,該局將resilience譯作「復甦」。該字意味着「容易復甦」,但不等於「復甦」。換言之,該局誤以為resilience即resurgence。(注1)

DSE試卷的翻譯錯誤,儘管比不上昨天談及的「李劇院」那麼荒誕,但也是非常低級的語文錯誤,且不是單單一個小錯,而是同一段內接二連三的犯錯,足見譯者並非無心之失,而是根本不專業。很難想像堂堂香港考評局會讓這種試卷出街。

但更難想像的是考評局的處理方法。

楊穎宇在五個月前揭露問題,一直沒有官方回應,到昨天《追新聞》跟進報道,引述評卷員爆料,才知道當局的處理方法是:考評局在楊穎宇撰文後,悄悄向評卷員發出「指引」,表示考生根據誤譯資料作答,有某個原本零分的「答案」可獲一半分數。

收到「指引」的評卷員追問,為什麼零分忽然變一半分?但考評局負責人卻無法解釋原因。評卷員估計,考評局以為只要考生有分,便無人理會翻譯錯誤的問題。(注2)

給考生加分不是問題,但這種企圖文過飾非的黑箱作業思維,不是考評人員應有的道德操守。以英國公開試GCSE為例,今年歷史卷試題也有手民之誤,把「1676年」錯印成「1576年」,涉事的考試機構Pearson Edexcel馬上向考生公開道歉。(注3)

2011年,GCSE拉丁文試卷和 A-level 物理試卷都有錯誤,涉事考試局OCR也公開道歉,其發言人更表示非常憤怒,說:「這是不可接受的,若我們發現有人沒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們將失去工作(It is not acceptable, and if we find that someone has not done their job, they will lose their job)。」(注4)

但在今日香港,沒有人要負責,沒有人會道歉,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件事。這不是「露天廣場」譯成「Pizza」那種小問題,而是影響無數考生的大錯誤!


1
https://t.ly/QadDl
2
https://t.ly/v1noh
3
https://t.ly/6yB-m
4
https://t.ly/bcTqn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