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柏的父母都有閱讀心理學的書,這些書籍教他們用給予關注的方式來獎勵孩子學會他們認同的行為,並透過刻意忽略孩子來遏止不良行為,因此安柏幼年就是透過這樣的獎懲機制來學習如何恰當行事。
安柏的父母並不滿意自己的情緒,因此強烈希望安柏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小女孩,所以當安柏開心的咯咯笑時,她就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讚美;當安柏不高興、哭泣、皺眉和大驚小怪時,她的父母就不理她,除非她恢復開心的模樣。
小時候的安柏學會如何引起父母的關注,隨著年齡增長,她發現讓自己看起來快樂和保持微笑能吸引更多有趣的人和機會。但唯一的問題是,安柏是人,她會感受到人類所擁有的所有情緒,尤其在年輕時更是如此。
最近她開始無法確定自己真實的感受,只感到筋疲力盡、孤單無助,她已經厭倦裝出無憂無慮的樣子,而且花越來越多時間獨自思考著過去。因此她來找我接受鏡子冥想指導,想更真實地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進行鏡子冥想時,安柏立刻浮現對著鏡子裏自己微笑的衝動,我建議她專注放鬆臉部,讓臉上所有肌肉都鬆緩下來,「我沒有任何感覺,我做不到!」她回答。
我向她保證,就算沒有任何感覺也還是能進行鏡子冥想,這反而可能正是她開始練習鏡子冥想前需要的,我建議她每天抽出二十分鐘讓自己坐在鏡前,除了與自己相處這二十分鐘之外,別無任何目標。
安柏接受過許多心理治療,已經明白自己的成長過程對成年後生活的影響,但是面對鏡子裏的自己,讓她有了更深入的自我覺察,她發現自己對於「沒有感覺」會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批判,並意識到幼年時期父母的訓練:「時刻面帶微笑,以防自己被他人忽視」的想法依然深深影響著她,使安柏堅信自己必須隨時保持心情愉快,否則就不會被喜歡、被接受或不值得被關注。
照鏡子激化了她幼年被灌輸的訊息,那就是—內在只有快樂和愉悅才能被關注。
安柏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同時也進行了鏡子冥想。她發現當自己在孩提時期感到痛苦時,得到的支持竟是如此的少,以至於她長大後漸漸變得麻木,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感受,就好像她對自己而言是個隱形人一般。
在童年的教養過程裏,安柏習得,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離她而去,在此過程中,她失去與父母的連結,也失去了與自己的連結。現在她與自己的治療師建立了情感連結,治療師接受並歡迎安柏的所有情緒;而鏡子則幫助她與自己建立相同的情感聯繫。
隨著安柏更加專注於自我的探索和成長,一種難以抗拒的悲傷感襲來,她感受到自己早已失去父母的愛,以及她過往總是在朋友關係中退卻,覺得自己無法留住任何朋友,因為人們最終會發現原來她是這麼不快樂的人。安柏總是感覺自己不夠好或不夠快樂,所以無法對他人做出承諾。
她現在需要面對因為失去這些機會而產生的悲傷,並接受自己過去的所有決定。安柏以前認為自己需要一直保持快樂的情緒,但現在的她明白時時刻刻假裝快樂是行不通的,所以她不想再嘗試了。
安柏與自己坐在鏡子前,無法自止地開始哭泣,悲傷的感覺湧現象是個黑洞,讓她陷入越來越深的悲傷深淵。安柏的治療師幫她憶起,小時候每當自己陷入困境時,她感覺就像是被父母拋棄一樣,這讓她學到沮喪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果她需要幫助,不會有人在身邊支持她。
而遺忘這些「學習」需要時間,她需要練習去接納別人給予的支持,同時透過鏡子冥想來學習如何支持自己,這是安柏的療癒之路的關鍵。
本文摘自《鏡子冥想:運用神經科學,透過鏡子練習自我反芻,增加自信,同理自己》,商周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