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過戲院那麼熱鬧,我也很久沒有試過在一天之內觀看兩齣電影——《芭比》(Barbie)及《奧本海默》(Oppenheimer),估計兩者都有望入圍下屆奧斯卡「最佳電影」。
我自問是Christopher Nolan和Margot Robbie的粉絲,他們的所有電影,我都幾乎看過。客觀來說,《奧本海默》無疑是一部教科書般的電影,其藝術價值和成就不容置疑。不過,就我個人主觀感受而言,我更喜歡《芭比》,因為它帶給我更大的驚喜和滿足感。這也是商業上的「期望管理」奇招,先以預告片降低觀眾的期望,甚至有人以為是「爛片」,但入場後發現原來頗有深度,以驚喜換成口碑。
而《奧本海默》只是與我進場前的期望差不多,並沒有帶給我太多驚喜。內容深奧、複雜、矛盾而沉重,不容易被理解。在主觀上,它探討的議題太高深,跟觀眾產生一種距離感,恕我無法真正投入到電影當中。儘管《奧本海默》演員陣容豪華,但其商業氛圍相當淡薄,也算是Nolan的罕有之作。
Cillian Murphy、Robert Downey和Emily Blunt的演技非常精湛,大家必須仔細欣賞其內心戲和表情;配樂更是堪比《星際啟示錄》的超高水平,牽動觀眾情緒。
說回正題《芭比》,它成功地以瘋狂胡鬧的主流商業片包裝,內裏探討了兩個深刻的主題,比《奧本海默》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思。首先是尖銳的性別議題,包括性別平權、女權主義、父權社會和性別定型等。其次,是存在主義哲學問題,如「我是誰?」、「甚麼是自我與自己?」以及「如何做自己?」然而,遺憾的是,電影只是提出了這些問題,似乎並沒有給出有意義的解決方法或建議。
另一瘋狂之處是,《芭比》得到了Barbie生產商Mattel的支持,在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產品的彩蛋,但戲中大量的自嘲和戲謔接近破壞了Barbie商品形象。電影預告片和戲中更出現了經典歌曲《Barbie Girl》,這首歌曲約20年前曾經遭到Mattel的起訴,因為它明顯是在取笑、批評和嘲弄Barbie文化和媚俗文化。
Mattel是否與《Barbie Girl》達成和解?無論怎樣恥笑和批評,最近Barbie產品的銷量應該會在短期內上升,這種奇招讓人眼前一亮。
至於歌舞片、美術、「玩膠」、致敬舊作等方面,《芭比》都相當出色。Ryan Gosling在喜劇演出中展現了出色的放飛自我,令人驚喜;而Margot Robbie飾演的Barbie公仔原本擁有單純的想法,最終意識到現實的殘酷真相,並有了成長和領悟,演得非常出色。
總的來說,《芭比》在商業片的包裝下成功地探討了深刻的主題,並帶來了驚喜和滿足感。而《奧本海默》具有教科書級的藝術價值,但難以引起普通觀眾的共鳴。無論如何,這兩部電影都值得一看,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影體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