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處5月推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工作暑熱警告」,惟「指引」被指難以執行,工作暑熱警告亦曾在4小時內發出3次,令人無所適從。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今日在《明報》撰文,指「工作暑熱警告」和天文台本身的「酷熱天氣警告」並行,可能不協調,建議整合兩個系統。他又引述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陳英凝,質疑工作暑熱警告的觸發門檻過高。

岑智明在文章中指出,勞工處的3級「工作暑熱警告」是基於「香港暑熱指數」(HKHI),但與天文台本身的「酷熱天氣警告」並行,可能會出現不協調。即當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時,工作暑熱警告沒有生效;或當工作暑熱警告生效時,沒有酷熱天氣警告。

岑智明建議整合2套系統,並指出資訊不是愈多愈好。簡單易明的天氣警告有助市民快速掌握危險情况,複雜甚至混亂的訊息只會適得其反。他提出,天文台酷熱天氣警告系統已分為「炎熱」「酷熱」及「極端酷熱」3個級別,認為「有條件提升為黃、紅、黑3級制警告」。

岑智明質疑工作暑熱警告觸發門檻過高

岑智明透露,陳英凝在2014年與天文台合作開發HKHI,發現HKHI達到29.5時,市民的額外入醫院比率上升,達到30.5時會上升至令人擔憂的水平,遂以此改良酷熱天氣警告系統,在預測HKHI達到29.5時發出「炎熱天氣警告」,預測HKHI達到30.5或普遍氣溫達攝氏33度時會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文章引述陳英凝,工作暑熱警告3級制的觸發門檻為HKHI≥30(黃色)、HKHI≥32(紅色)及HKHI≥34(黑)。岑智明質疑,相比起酷熱天氣警告,工作暑熱警告觸發門檻過高。

岑智明稱,開發HKHI暑熱指數時只考慮到暑熱對大眾的影響,並非針對勞動人士,而國際上多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日本等均應用濕球黑球溫度(WBGT)在工作環境的暑熱壓力評估,反問「今年勞工處推出的工作暑熱警告為甚麼是基於HKHI,而不是多國採用和更相關的WBGT?」他又表示,在相同天氣情况下,HKHI數值一般比WBGT數值低,質疑工作暑熱警告的觸發門檻「比國際標準高上加高」。

另外,就「工作暑熱警告」「彈出彈入」的問題,岑智明認為,若勞工處當初採取WBGT的一小時平均值作為工作暑熱警告的運作標準,而非天文台HKHI的10分鐘平均值,有關問題應大為減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