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與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袁瑋熙今年進行一項調查,發現有3成受訪港人表示不打算移民,而當中最主要的原因為「親友因素」和「地方歸屬感」等。鄧鍵一周四(6日)在《明報》撰文表示,部份受訪者表示沒打算移民,可能只是想「搵多幾年錢」、陪伴至親等原因,不一定直接跟對香港的情感有關。

鄧鍵一團隊和袁瑋熙今年初曾經進行一項調查,當中有一節問香港市民的移民意欲和留港原因。在港的1,977名受訪者中,44.2%表示「打算移民,但未有計劃」;11.1%「打算移民,計劃5年內走」;14%「打算移民,計劃兩年內走」;另外30.8%表示「沒有打算移民」。

研究團隊進一步了解「沒有打算移民」的受訪者留港的原因,並提供6個項目,包括「在香港的家人」、「在香港的朋友」、「在香港已經建立的工作事業」、「在香港的物質生活」、「在香港需要幫助的人」和「香港是我長大的地方」6個選項,第1和第2項是親友因素,第3和第4項是物質因素,第5和第6項是地方歸屬感,受訪者最多可選取兩項。

結果發現最多人選擇親友因素(77.7%)、其次是地方歸屬感(69.2%)、物質因素最少(30%)。鄧鍵一認為對大部分留港者來說,物質因素是相對次要的考慮。而大部分的回應,都是親友因素和地方歸屬感各選了一項;同時,分別有大約一成人認為,親友因素、地方歸屬感是決定留港的最重要因素。

另外,鄧鍵一引述經濟學家Albert Hirschman的經典著作《Exit, Voice, and Loyalty》的理論,指當員工對機構有不滿的時候,他們會有不同反應:有人選擇離開(exit),有人選擇「忠誠留效」(loyal);而留效的人,有些人會向上級發聲(voice),希望令機構變好。如果直接借用這個框架來分析移民決定,「離開」就是「用腳投票」,即是移民;「發聲」就是透過政治參與,希望政府改善管治;「留下來」就是忠誠留效。

鄧鍵一認為,「忠誠留效」這部分相對耐人尋味,因為「不走」不一定等於「忠誠」。以工作為例,一些人留效,可能只是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放在上述關於移民的討論,一些人留港可能只是想「搵多幾年錢」、陪伴至親等原因,不一定直接跟對香港的情感有關。

研究又發現,因為親友因素而決定留港的人,比較少留意政治新聞、法庭新聞和政策新聞。鄧鍵一認為親友因素屬於私人生活的事務,對於其生活重心很放在親友的人來說,他們較少注意上述類型的新聞,是很正常的。

而因為地方歸屬感而決定留港的人,則比較多留意法庭新聞、社區新聞和關於社會上小人物的新聞。也可以說,因為對香港歸屬感而決定留下來的人,會比較留意香港社區、在自己身邊的尋常人和事,在新聞媒介和接收資訊類型方面,也會特別在意社會上需要支持和幫助的人。@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