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NATO)近期將在日本設立聯絡處,台灣將取得北約Link-22數據鏈系統技術,當北約加強與日本、台灣合作之際,中共跳腳抨擊。專家分析,北約重視亞太安全夥伴間的聯繫,有助於改變亞太區域內的戰略天平,增強對中共的嚇阻力。

專家:中共倒果為因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今年5月,日本官方證實北約將於7月在東京設立聯絡處,但同時澄清日本現在無意申請加入北約。此外,北約近期也加強與台灣聯繫互動。

6月3日,中共駐挪威大使館發表一份聲明,稱「強烈反對」北約一再將中共列為威脅,還說「北約部份成員國不斷超越傳統防衛區域,頻繁與亞太國家建立密切軍事聯繫,導致緊張局勢不斷升級」。

6月4日,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時,以不點名方式,指責美印太戰略,是以「意識形態劃線,試圖推進亞太北約化」。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告訴《大紀元》,北京自己造成區域威脅,其它國家加強合作,為確保民主自由體系不會受到中共威權的影響。但中共反過來指責它國干預區域事務,「這等於是倒果為因,偷換概念。」

「實際上不只是日本,北約也感受到中共的威脅。」蘇紫雲說,去年6月馬德里峰會上,北約在每十年調整一次的戰略指南中,將中共列為系統性挑戰,指的是中共的網絡攻擊威脅,以及核武、洲際導彈的不透明,促使北約重視與印太區域的安全合作,與日本的關係也從以往的人道救援,過渡到準軍事合作。」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告訴《大紀元》,烏克蘭戰爭促使北約更加重視印太安全的關鍵因素,「不論北約或東亞的軍事結盟體系,都由美國主導,一旦歐洲和亞洲同時爆發二場戰爭,美國會不會分身乏術?這促使北約和歐洲主要國家,近年來更加關切印太安全局勢的變化。」

三件事象徵北約對台灣政策轉變

北約對台灣政策也在轉變。位於羅馬的北約防衛學院中將指揮官里提曼(Olivier Rittimann)3月底隨捷克國防大學訪問團抵台,與台灣國防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台灣國防部日前也證實,美國將協助台灣取得北約Link-22數據鏈系統技術,為台灣軍方現有迅安系統(台美共同開發「博勝案」)升級預作準備。

港媒《南華早報》報道,Link-22是一種安全的視距外(beyond-line-of-sight)通訊能力,讓各式空中、水面、水面下、陸基戰術數據系統相互連結,指Link-22這套系統不僅鞏固台灣作為準「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的地位,將提升台軍與美國和其盟友間協同能力。

蘇紫雲表示,北約近期與台灣互動密切,主要是出於對印太區域安全利益的關注,三件事情象徵北約政策的轉變:

第一,北約防衛學院作為北約旗下的軍事學術智庫,公開資料顯示,過去幾年陸續派員來台灣從事智庫外交,今年由校長親自造訪;

其次,北約同意台灣使用link-22通訊系統,這是一套北約研發的軍事通訊數據鏈,通過雷達或情報連結,共享作戰圖像;

第三,英國政府證實出售潛艦關鍵裝備給台灣。

陳世民說,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曾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各界評估中共如果武力攻打台灣,極有可能失控成為世界大戰,「這也是為甚麼對於北約國家而言,了解台灣局勢如此重要,須派人來台實地了解。」

北約強化亞太夥伴合作 分析:增強嚇阻力

中共近期頻繁發動宣傳系統和外交系統,抨擊北約破壞亞太區域穩定。中共官媒《北京日報》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批評北約炒作「中國威脅」,還說「日本把北約引到中國家門口」;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北約東進亞太,勢必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北約東進的說法並不合宜。」蘇紫雲說,北約是集體防衛概念,一國受到攻擊,其它國家會集體進行防禦,但是日本並無加入成員國計劃。事實上,北約旨在擴大其在亞太區域的安全夥伴,加強與美國、日本、南韓、台灣等民主國家合作,增加嚇阻,才能在確保和平的目標下避免戰爭。

蘇紫雲分析,北約作為一個軍事集體的防衛組織,在沒有參與戰爭的承平時期,也可以提供情報與軍售合作,「這將會重新平衡印太區域的戰略天平,產生間接圍堵中共的效果。」

陳世民分析,北約於日本設置聯絡處,旨在強化北約與美國於印太地區軍事結盟體系間的溝通聯繫,還不到發展成一個亞洲「小北約」,「如同七大工業國說的,他們與中國的關係正在開始去風險化,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他們會先處理這部份。」

至於印太地區的安全架構體系方面,陳世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美、英、澳「奧庫斯」聯盟(AUKUS)未來是否會擴展,會由澳洲、英國、美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逐步加入日本、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AUKUS機制如果擴大,儘管沒有小北約這詞,也與小北約實質性的存在相去不遠,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方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