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涵養身心,當然不是逆境來了才要做的事,說一句不好聽的,等到逆境來才去涵養身心,可能略嫌遲了。不過,當一個人面對逆境而生精神危機,在徬徨苦悶的日子裏,在精神上找出路,那也不失為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
涵養身心是一生功課,從小到老,不間斷地建設維護自己的內心,那是人在世上走一遭,而不會白來一趟的必要條件。
除了通過優秀的美術作品來來抒發內心鬱悶,汲取世間美好事物的營養,培育自己健全的人格之外,其實欣賞文學和音樂,也有同樣的好處。
筆者年輕時讀過不少歐美日俄的小說,我相信自己人格中有很大一部份素養,來自這些文學作品的影響。好的小說不只寫歷史﹑社會,還寫人生,小說中浸透作家本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那些精神元素又無不浸透西方思想﹑宗教與文化的傳承。你讀完一部小說,被其中的人物與故事感動,被他們的精神境界感染,無形中潛移默化,變成你生命深層的積澱,那就是你人格成長的過程。
青少年時代,筆者開始喜歡西方古典音樂,雖然沒有人指導,但聽多了自己慢慢入門。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一比,人家是大樹,我們只是盆栽。古典音樂之豐富與感染力,是越往深處去,越覺得奧妙與宏闊。音樂陶冶人的性情,讓你狹隘的內在世界,與宇宙的浩渺對接,澎湃時讓你激越,舒緩時讓你沉思,讓你的自我在無形中完整起來。
現在回頭看,如果沒有年輕時一路保持下來的,對於文學﹑藝術與音樂的愛好,我的一生一定是另外一種樣子。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生活體驗,要涵養身心,還有很多不同的路徑,每個人都可以因應自己的興趣與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我的意思只是,只有追求真善美以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才能抵禦一切精神壓迫。
不管你採取甚麼方式去涵養內心,都要注意培養兩種基本的生命特質,一種關乎認知,一種關乎人格。認知方面,我認為要養成好奇﹑質疑與信守的習慣;人格方面,我認為最不可或缺的,一是激情,二是自省,三是堅忍。
人要對世界保持好奇的童心,先有好奇,才有追求知識的慾望,多懂一些事,才多一分歷煉與智慧,人失去好奇心,就失去生命原初的動力;質疑是對好奇的補充,所有知識都是通過質疑和檢驗才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當你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對世界有了基本認識,你就需要足夠的定力信守自己的理念,再大的磨難,都不能磨去你內在的價值系統。
人用一生的時間來鍛造自己的人格。激情是敢愛敢恨,可以以身相許,也可以嫉惡如仇,激情就是一個人感性的最高層次;自省是一個人看待社會與人生的原點,人可以有激情,但激情必須以理性來規範,自省是理性的最高層次;至於堅忍,那是人生必備的堡壘,人面對惡劣的外部環境時,要有沉穩的內在力量,不能進就退,百折而不撓,堅忍是在激情與自省基礎上修煉出來的。
我不敢說自己的看法一定對,不如說,這是我活到今日,對自己一生的檢視。我是這樣活過來的,我也會這樣活到最後。
多年來我接觸過各種人,有的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驚喜,有的稍接觸便覺他語言乏味面目難堪;有的人不善言詞,但片言隻語皆由心造,有的人長袖善舞口若懸河,但內裡空空。每個人一生做的功課不同,做出來的那個人也不同。
有沒有涵養身心,決定一個人的生命特質,也決定他在面對順境逆境時不同的取態。尋常日子裡的朋友,大風大浪來了,內在的醜惡暴露無遺,那時你會奇怪,為什麼居然和他做了那麼久的朋友,反送中運動初期,我和亞洲周刊的兩個人絕交,就是這個道理。有些過往的朋友現在都不往來了,只因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各自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人之初無所謂善惡,善惡都是社會賦予你的,也都是你自我修煉的結果。你有凡事取捨的自由,但一取一捨之間,在在關涉自己生命的養成。有的人坦然面對暴政,有的卻跪舔權貴而面有得色——你只有站直身子,才有足夠的高度,去鄙視腳下的小人。
涵養身心,做一生的功課,活得自在,活得自信,活得有價值,這是我對大家的祝願。不管順境逆境,希望大家都居高臨下,處變不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顏純鈎Facebook」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