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不孤,在通往光明的路道上,就讓我們依靠着彼此,一起等待那線晨光。」在光傳媒的創刊辭末有這一句。光傳媒由一眾現時立足在台灣、來自香港的新聞工作者組成,包括總編輯梁嘉麗。

香港媒體趨單一化 冀光傳媒能填補空白

現時海外有數間新成立的媒體,都是由離散到不同地方的前傳媒人組成,例如《追新聞》,但光傳媒有點不同,就是他們會集中報道香港新聞。光傳媒由一群來自香港的新聞工作者組成,就如大家所知,有《蘋果日報》的、亦有《立場新聞》的,由4月10日成立短短不足一個星期,追蹤人數便達一萬。總編輯梁嘉麗回想當日跟朋友傾談之間,發現大家也想成立一個網上海外媒體,光傳媒就這樣出現了。

「我哋留意到幾間大報館執咗之後,有一個好大嘅空白,呢個空白暫時冇人填補到」,現在的新聞,千篇一律,好像只餘下一種聲音,她也說,以前的新聞業界百花齊放,有很多不同媒體,就算是同一單新聞都有不同的角度,「但而家個感覺都係比較單一,如果有多少少唔同嘅角度同聲音,咁就可以填補返個空白」。

光傳媒成立短短不足一個星期,追蹤人數便達一萬,主要集中報道香港新聞。(光傳媒facebook截圖)
光傳媒成立短短不足一個星期,追蹤人數便達一萬,主要集中報道香港新聞。(光傳媒facebook截圖)

對抗新聞疲勞 如何帶動多點討論?

但自從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人開始出現「新聞疲勞」。也是的,現在每日的新聞充斥著無奈、無稽、荒謬…也許明白大家為甚麼寧願不聞不問,寧願花時間看娛樂新聞追星,逃避才可以鬆一口氣。但作為傳媒,是否就此卻步?梁嘉麗的答案可告訴你——「不是」。

她指出現時整個公共領域或公共討論裏面有很多「缺失」,單單從大家的社交平台就可知一二,「其實好少人SHARE香港新聞」,成立光傳媒就是希望能填充這個「缺失」。她指希望能以一些專題報道,令更多人去留意到某些社會上的現象,可以帶動多點討論,多點留意香港新聞,「無論係監察政府或者私營機構,可能喺現時香港嘅空間裏面,可能好少討論或者係冇傳媒指出過或者去報道嘅話,咁我地都有責任繼續去做返呢個位置」。

與其留港未必放心 離開也是一個好選擇

說回梁嘉麗自己,前《蘋果日報》專題組記者,入行接近17年。在《蘋果日報》倒下之後,她選擇以獨立記者的身份,在Facebook開專頁,繼續撰寫專題報道,不少都是與19年抗爭者相關的故事。但自從國安法之後,香港處處都是無形的紅線,何時會觸碰到誰人知道?政權隻手遮天,社會氣氛總濃罩著一種白色恐怖,這種惶恐、不安,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有如頸上架上鐮刀一樣,面對整個政治環境及氣氛的巨變,她亦坦言「相對一年幾前會係困難咗,所以與其留喺香港未必會放心、或者寫嘅時候好似以前咁樣,有言論自由同新聞自由空間去寫的話,咁我就選擇離開」。

對的,她如不少傳媒人一樣,在數間媒體相繼倒下之後,決定離開香港這片土地。以記者所知,較多傳媒人選擇「逃難」到英國開展他們的新生活,但梁嘉麗則選擇了接近香港的台灣落腳。「我諗個時區好重要,要貼近返香港新聞,如果我喺美國或者英國,可能受時差侷限,成日都要通頂或者凌晨工作」。

在《蘋果》倒下後,梁嘉麗開設facebook專頁繼續撰寫專題報道。(記者 梁嘉麗facebook專頁截圖)
在《蘋果》倒下後,梁嘉麗開設facebook專頁繼續撰寫專題報道。(記者 梁嘉麗facebook專頁截圖)

舊東家一夜間倒下 失去一眾資深前輩

《蘋果日報》結束,對梁嘉麗來說,並不是「冇咗份工咁簡單」。她坦言,眼見一個又一個傳媒倒下,當中有很多資深的前輩和很有熱誠的前線記者,他們最重要的「資產」是經驗和人脈,但在這次「傳媒大清洗」後,新聞自由一下子收窄到幾乎透不過氣,不少因此都選擇退下來,「可有啲差唔多退休,所以可能都唔做、有啲好灰心,呢個係最可惜」。

其實不少傳媒同業都出現無力感,但如梁嘉麗選擇去克服的又有多少?「如果要克服呢個無力感,就要將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繼續去做嘢嘅人,好似搵返到小小意義嘅一件事」。或者,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去成就更大的意義,繼續為香港做個記錄、繼續為香港發聲。

「就讓我們依靠着彼此,一起等待那線晨光」。@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