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分子醫學的發達,再加上精準醫療的發展,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從原本以化療為骨幹的治療,現今已因應癌症種類,以及個別患者基因表現或突變型態不同,發展出相對應的標靶或免疫治療。

依癌症條件選擇治療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簡采汝說,以乳癌舉例來說,以賀爾蒙表現的就有數種亞型(如荷爾蒙陽性型、HER2陽性型、三陰性乳癌等),其中有一些有相對應賀爾蒙治療或標靶用藥,有一些如三陰性乳癌沒有標靶用藥,但可以考慮免疫治療。

再以肺癌為例,則依據表皮生長因子(EGFR)受體不同,是否突變,以及小細胞肺癌、肺腺癌、鱗狀細胞癌等,輔以分期不同,治療也有所不同,通常固態腫瘤第一期至第二期,以手術切除為主;第三期或第四期免不了要接受注射藥物(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需視情況而定),並伴隨放射治療,才能決定開刀的可能性。

癌症治療非網路資訊能解讀

簡采汝表示,雖然現今網路資訊發達,但是癌症治療複雜,並非一般民眾經由網路資訊能解讀。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不免也會接收很多輔助治療的資訊,包括中醫藥、針灸、健康食品、能量療法等,雖然有一些缺乏實證,但可能有幫助,因此常見患者在篩選資訊時,無所適從。

中西醫整合抗癌、調節免疫

簡采汝指出,近年比較有實證基礎,且受到熱議的中西醫整合抗癌、調節免疫,是以西方醫學為主流,強調分子和基因診斷,無論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只要對應靶點基因,都能有效縮小腫瘤體積或抑制癌細胞生長。

不過,臨床上常見癌症患者因為長期用藥,某些副作用確實讓患者吃不消,甚至有一些患者因為錯誤認知,還沒治療就逃跑,直到癌細胞擴散,才不得不再就醫,實為可惜。

簡采汝強調,其實癌症或免疫功能失調的患者,在經過適當診治後,輔以中西醫整合方式,確實能減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比如化學治療造成的噁心、疲累、食慾不振、白血球低下、神經病變、標靶治療相關的黏膜炎、腹瀉、免疫治療誘導的肝炎、甲狀腺功能失調、肺纖維化等,如果經由辨證論治,輔以中藥,通常能有效緩解。

臨床上發現,在適當的中西醫整合治療之下,患者對主流醫學的接受度完成度更高,患者的疲累感減輕,白血球低下的時間縮短,甚至體重回升,這些都足以讓患者對主流醫學的標靶化療、放射治療不再恐懼。

簡采汝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患者在接受化療、放療之後,輔以中藥能減緩化療、放療導致的黏膜炎、疲累,或是縮短術後恢復的時間,而針灸更是明確對淋巴水腫(乳癌術後),或是治療造成的神經病變有明顯改善,這些發現都有中醫的理論基礎支持,並且已經發表於國際期刊上。

從學理上來說,化療藥物破壞式的傷害,會傷及正常細胞和癌細胞,而在證型上造成氣陰兩虛的表現,不但導致患者脾胃受損、胃口差,甚至白血球、紅血球低下,容易受感染。

如果根據化療或標靶免疫治療的周期,給予不同的補氣、養陰、養血藥材,再配合癌症的特性和患者本身是否患有其它內科疾病,做處方上的調整,多數患者在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之後,不但體能會明顯提升,也能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另外,有一些年長的患者,在不適合或極度排斥西醫治療的情況之下,輔以中藥處方,同樣能提升免疫力和體能,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

單用中藥抑制癌細胞效果有限

簡采汝補充說,單用中藥抑制癌細胞效果有限,目前多數研究針對單方,且為動物模式,藥物也尚未經過萃取純化,如果患者體能允許,應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為輔,這樣對抗癌症才能事半功倍,保有生活品質。

此外,部份免疫疾病患者與癌症患者相似,需要長期用藥、用類固醇、接受標靶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容易造成免疫失調、皮膚慢性發炎等症狀,也可以在醫師診斷之下,嘗試中西整合治療。

不過,中醫與西醫的邏輯、思維不同,如果患者想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建議前往較大的醫院就診,諮詢具有中西醫雙執照的醫師,並與西醫師做溝通,同時定期接受抽血追蹤,才能安心抗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