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綫過海段去年5月中通車,有團隊進行交通習慣調查,指九龍中部有近半人住在鐵路服務範圍邊緣或以外,主要依賴隧巴過海。唯過海段通車後隧巴服務大減,以及缺乏整全規劃令市民感到不便。團隊提出多項規劃建議和三大未來公共交通政策檢討方向,包括要求當局正視鐵路以外公共交通服務的角色。

交通規劃發展聯席成員「九龍城交通」及「黃大仙交通」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於過海段通車前以問卷調查訪問超過1,800名九龍城區及黃大仙區居民,以了解他們對過海段通車及相關巴士服務調整的意見,結果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者不認同東鐵綫過海段足以改善當區過海交通。

研究團隊表示,在九龍中部近半人口、即超過50萬人居於鐵路服務範圍邊緣或以外,一直依賴隧巴過海。即使在鐵路服務範圍以內的居民,由於搭鐵路過海的大部份行程需轉其它鐵路線,他們對隧巴需求仍然高企。團隊認為,東鐵綫過海段只能縮減小部份往返九龍中部及港島的鐵路車程及轉乘次數,對整體改善過海交通服務作用有限。東鐵綫過海段通車近一年,運輸署及巴士公司幾乎削減所有行經紅磡海底隧道的隧巴班次,但亦未有針對需求重配資源以改善過海交通。

另外,透過分析問卷調查數據,團隊發現九龍中部有多個潛在過海交通需求,例如慈雲山由於同時缺乏直達隧巴及鐵路服務,受訪居民由中上環返回慈雲山平均需時近70分鐘,遠超於全港平均水平,黃大仙區議會更曾8度要求開辦直達回程巴士路線,但政府和巴士公司未有行動。

團隊建議
三大未來政策檢討方向

團隊指,政府一直按「以鐵路為骨幹」作為公共交通規劃的指導原則,但未有正視鐵路的限制,建議政府為鐵路以外公共交通營運商提供更有利的經營環境。

團隊又指,根據調查,有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運輸署在了解市民過海交通需求表現被動,有近75%指近年區內新增的非鐵路公共交通服務不夠便利。團隊建議政府提升公共交通規劃的公眾參與,特別是在「巴士路線計劃」中加入直接公眾參與,確保充份回應市民的需要。

而持續削減班次必然降低巴士服務質素,同時會令乘客轉投鐵路或私家車,形成惡性循環。建議政府檢討增減巴士服務班次門檻,同時設立削減幅度上限及調整班次適應期,降低對市民的影響。

團隊又提出7項短期規劃建議,包括由中環往慈雲山的「302號線回程服務」、竹園往來中環路線、彩雲往來中環路線、由九龍城碼頭前往中環的「115X號線」、竹園往來東區路線、由鰂魚涌往慈雲山的「302A號線回程服務」、延長「106P號線」服務時段;以及3項中長期規劃構思,包括前跑道區至中環路線、中環往觀塘路線和九龍中至薄扶林路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