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藏大量資訊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手機及個人電腦等電子產品面世超30年且快速改進,產品推出兩三年便被淘汰,製造大量過期的電子垃圾。專家估計到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超過7千萬噸。雖然被稱作垃圾,但其實有很多人在當中「尋寶」。近日澳洲羅兵咸永道報告指單是澳洲每年有數千噸的舊手機及其它電腦設備被棄置,因沒有經過適當清理而留下大量訊息,落入犯罪份子手中並在暗網上出售賺錢。羅兵咸永道還實地測試,利用$50澳幣購買棄置電腦及手機,內裏竟可分別翻出2千萬條敏感個人紀錄及60多條個人身份訊息。澳洲有法例明確要求企業安全地處理電子垃圾,很明顯企業未有按照法例執行。筆者亦有遇到很多實例。有人喜歡追求新款,一出新型號手機馬上更換,舊機在二手市場放售;內藏大量檔案的過期USB儲存隨處亂放;朋友親人過身,遺下電子產品,開機看似要輸入密碼,無法得知內裏資料,亦不懂得如何處理,經過多年輾轉後被遺忘,最終棄置收集站,這些簡單的開機密碼對高手而言可輕易繞過並讀取資料。亦有出現電腦硬盤損毁而隨便棄置,但其實專業人士仍可將數據復元。

徹底刪除極之困難

亦有部份人考慮環保,將這些產品轉贈慈善機構或有需要人士使用,但事前只利用簡單的方法刪除資料,例如在裝置上將檔案移至回收桶然後清倒,又或將系統復原至出廠狀態,不幸地這些方法都不可靠。事實上,徹底刪除資料極之困難,例如磁碟機要複寫多次才可徹底蓋過資料,固態硬碟理論上資料被刪除或蓋過就不能復原,但因為設計問題,實際上只是將資料識別作刪除,等待系統執行正式刪除程式。同樣地手機恢復原廠設定未必可將用戶資料徹底刪去。更大問題是當裝置運作時,可能製造了很多不為用家知道的檔案,一般用家只把自己擁有的檔案刪除,漏掉大量含有私人資訊的這類檔案。所以消毀資料是專門學問,在國際上有一套認可標準,有些國家更額外定立認證標準。標準衍生出專業數據燒毁服務,協助個人或企業燒毁電子資料。就個人用家而言,身在特區要找專業燒毁有一定困難。特區有電子設備、電腦及通訊產品回收計劃,屬政府與本地機構合作,讓市民送交電子產品,可再用的交給慈善機構,不可用則循環再造。大家必須注意相關網站表明捐贈者須負責刪除硬件內置所有機密及私人資料,個人損失計劃一既不負責。轉贈裝置須環保與資訊安全取得平衡。

(CHARLY TRIBALLEAU / AFP)
(CHARLY TRIBALLEAU / AFP)

謹慎處理過期產品

過期電子產品如何處理?筆者建議採取以下步驟。一般可移除的儲存器進行格式化並不足夠,應用加密軟件例如Veracrypt,將整個儲存器變成加密裝置。若果是磁性硬盤應重複上述步驟最少三次。電腦及手提電腦應先將硬盤取出,然後將硬盤連接到另外一部電腦,用同樣方法將整個硬盤變成加密裝置。任何無法運作的儲存器,應進行物理燒毁。

若果是手機,可考慮利用專業清洗軟件,然後再進行回復出廠設定。更徹底的方法是將手機進行Flashing,將整個整個作業系統刪除。若手機已無法運作,應進行物理消毀。擁有敏感資料的用家可考慮找外國專業燒毁服務,交付裝置前請查清公司背景、使用的標準及有否通過程序審核,有些公司可執行即場燒毁,讓你見證銷毁程序。未及即時處理的裝置必需先妥善收藏。其實部份的問題是用家不願意花時間或金錢處理,但如果用家可養成良好習慣,就可減少銷毁資料的壓力及資料外洩的風險。例如筆者使用的電腦是整個系統硬盤加密,遺失、被盜、壞機、甚至即時棄置都沒有壓力。若果需要轉售,只要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即使有資料殘留都是加密狀態。手機不是處理及儲存資料的地方,筆者將安裝軟件減至個位數,手機登記的啟用帳戶不作其它用途,聯絡人是空白一片。

對一般用家而言,其實很多電子設備硬件已經非常成熟,根本不需要經常更換。無奈市場經濟迫使用家不斷更換裝置。用家除了要審慎處理過期電子產品之外,購買產品時可選擇一些提供較長時間維繫維的裝置,減少製造垃圾之餘亦減少處理過期產品的次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