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清 王永彬《圍爐夜話》),這句話反映了悠久的中華文化的重心,不論平民或帝王都重視孝道人倫,古代的聖王像是舜帝和漢文帝的孝行都在「二十四孝」的典故中留名。實際上,以孝道為治國之本的皇帝非常多,例如,清朝的聖祖康熙皇帝,就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同時他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也給人類留下典範。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康熙皇帝教導天下臣民孝道,「命儒臣修祖宗《聖訓》、《順治大訓》、《通鑒全書》、《孝經衍義》等書,以教天下臣民。」他自己又是怎樣盡孝呢?

一國之尊的康熙帝實踐孝道和平民有所不同嗎?

首先說,怎樣才是「真孝」?康熙帝強調「真孝」不在於吃穿等等物質的奉養,而是「善心」,就說盡孝道在於一顆體貼父母的善心,孝行合道合理,讓父母欣慰、高興。

康熙帝說:「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唯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

我們看看聖祖康熙皇帝是怎麼親踐力行孝道呢?

安慰親心 令其歡心

皇太后因為牙齒動搖疼痛難忍,而向康熙帝問治牙痛之方。皇太后說,已脫落的就不痛,那未脫落的痛難忍。康熙帝雖不是牙醫,卻讓皇太后在聽了他回答的話後,心生歡喜。

他奏稟太后:「太后聖壽已踰七十歲,孫子和曾孫有百餘人,而且太后的孫子都已鬚髮將白、牙齒也要掉了,何況是享如此高齡的祖母!我朝先輩常說:老人牙齒脫落對於子孫有益,這正是太后慈闈福澤綿長的嘉兆呀!」太后非常讚許康熙帝的這番話!說皇帝這番話,凡是我老媼一輩的誰聽到了都會心生歡喜!

由此我們看到,康熙皇帝順著自然常道看待太后牙齒脫落和疼痛的事實,並用轉變角度看事情的方法,引導太后去看烏雲的金邊。結果讓她聽了兒子一番勸慰的話後,「歡喜倍常」樂於忍受牙痛了。

誠敬存心 真心體貼

康熙帝每日晨昏向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請安,並且體察親心。

康熙十二年春,太皇太后六十壽誕卻身體違和,康熙帝親侍湯藥,同時盡心寬慰她。當康熙帝知道了祖母非常想念女兒巴林淑慧公主時,就召來乾清門侍衛武格,讓他用天子專用乘轎奉差出京,一路馳驛不停,快速迎來長公主。後來,太皇太后見到公主入京來了,非常欣悅,聖體也復元了。

祖母病癒後的初夏,康熙帝作了詩賦《大德景福頌》書寫在屏風上,獻給太皇太后。這是歌頌孝莊太皇太后母儀後代的功績,在序中並祝頌她百福、健康、長壽,「德福兼隆,康寧壽考」。

孝莊太皇太后大病時,康熙帝親嘗湯藥、侍奉湯藥三十五晝夜,衣不解帶,目不交睫,不眠不休,竭力盡心。唯恐祖母想要用甚麼東西卻準備不周、準備不及。因此,他細心又周全地將坐、臥的用具,以及飲食菜餚一應都備齊來,比如,很容易入口下肚的糜粥就準備了三十餘品。

那時孝莊太皇太后的病勢漸漸增重,也失去了吃東西的胃口。有時她故意要些「想必是」沒預備的東西,沒想到一呼即至。這讓她非常感動,她撫著康熙帝的背,流著淚,讚歎道:「我老了病了,讓你日夜焦急勞苦,竭盡心思,凡是服用以及飲食之類的東西,無所不備。我真的沒有食慾,剛才說要點甚麼,只不過借此含混應對來安慰汝心,誰知你都先讓人準備好了,如此竭誠體貼誠懇,孝之至呀。唯願天下後世,人人傚法皇帝如此大孝就好了。」

孝莊太皇太后以七十四歲之壽崩逝於慈寧宮。她在遺誥說到,早年兩度遭受至親(太宗文皇帝和順治皇帝)早逝的重創時,都讓她痛不欲生,無意人世。含悲扶幼的她,受到孫兒康熙帝對她至孝敬養,真誠懇切,周到入微,尊崇備極,三十年終始如一,讓她失去至親的哀痛大為寬釋。

可見凡為人子,只要誠敬存心,真心體貼,就能得到親長的歡心。

尊養備極 承歡致敬

圖為明人《入蹕圖》局部。(公有領域)
圖為明人《入蹕圖》局部。(公有領域)

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在他八歲時駕崩,兩年後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也病逝。康熙帝對撫育他長大的孝莊太皇太后非常孝順,對待孝惠章皇太后也非常誠孝,在數十年間「奉事兩宮、尊養備極,承歡致敬」。

他孝事太皇太后每日「晨興問安,長跪受教」;太皇太后每次巡幸時,他一定親自侍奉她登座輦,在危險的路段都親自扶輦。太皇太后有疾則前往南郊天壇為其禱告祈福。

康熙皇帝登基十年,國境底定。王室恭謁孝陵,上詣太廟、行告祭禮。車駕行至昌瑞山,他讓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先行,自己率領諸王和侍衛參領等官隨後行。進紅門,入隆恩門,皇上親扶太皇太后的座輦,到明樓台階前降輦,皇太后、皇后在後隨行。

孝莊太皇太后晚年時患有「老寒腿」,膝關節酸麻疼痛。她老人家想到溫泉去洗浴治療,康熙帝火速派人前往湯泉處修建行宮。行宮建好後,康熙帝親自陪同祖母前往,在馬上隨行祖母的座輦。一路上,遇到路況窄險,康熙帝一定下馬親為祖母扶輦;途中用膳、駐蹕時,康熙帝也都隨侍在祖母身側,攙扶她上下座輦。

當他們的車駕將近湯泉時,康熙皇上騎馬先行馳往,詳細檢視太皇太后行宮後,又馳回座輦處,一同行至牌坊外下馬,然後他步行扶輦至行宮,攙扶太皇太后降輦入宮。

孝莊太皇太后在溫泉行宮待了五十一天,這期間,無論雪雨寒天、路況好壞,康熙帝天天去請安,往返路程六十餘里,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

無論雪雨寒天、路況好壞,康熙皇帝天天去湯泉向祖母請安,往返路程六十餘里,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戴兵/大紀元)
無論雪雨寒天、路況好壞,康熙皇帝天天去湯泉向祖母請安,往返路程六十餘里,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戴兵/大紀元)

太皇太后往湯泉後,工部左侍郎覺羅查哈喇、右侍郎禪布都被革去侍郎的職務,然而仍保留兩人世職,可以隨旗行走。因為他們在太皇太后巡幸湯泉時修橋草率,因此受到懲戒。祖母的事,都常在康熙皇帝心中,關照入微,馬虎不得。

康熙皇帝孝事皇太后五十餘年「出乎天倫至性」,不拘泥於王室朝見日期的禮法限定。遇到有事奏啟,一日進見二三次,無事可能數日進見一次。逢太后的萬壽誕辰,還有一歲中的嘉時令節,則準備家宴,恭請太后臨幸,自晨至暮奉侍於左右。

康熙帝巡狩江南、出獵塞北時,也沒停止請安。除了三日一次以文書恭請聖安外,他還派遣近侍太監請安,並將打獵獲得的鹿、麋鹿、雉、兎和鮮果、鮮魚之類的時鮮,立即馳進宮中獻給太后。

康熙皇帝怎樣看孝道

康熙帝云:「先王以孝治天下,故夫子稱至德要道莫加於此……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家庭常禮出於天倫至性,何嘗以上下而有別也。」就說家庭中孝道常禮是出自天倫至性,沒有君與民的差別。

他下諭禮部,化育人民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從尊親做起,致使民風純樸,長治久安:「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蓋法令禁於一時、而教化維於可久。」「君國之道,必崇夫孝理;化民之務首重乎尊親。」

康熙帝近七十歲之際,說他見到很多家庭,凡四、五世的家庭,大抵孝敬之家,其子孫必獲富貴、長享吉慶,那些行惡之家,子孫或窮敗不堪,或不肖而陷於罪戾,以至凶事牽連。由此來看,只有善之德才可給子孫帶來福氣。

後語

雍正帝是跟在康熙皇帝身邊長大的,親承庭言,作成《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一書,記載了父皇耳提面命的寶訓。他說所記載的庭訓僅存百分之一了,即使如此,書中反映康熙帝「孝」心孝思,沛沛然充塞天地間。同時,在《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康熙朝起居注》《清史稿》《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巻二十四》中,都可以看到相應的印證。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