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報告稱,預計2023年中國的出口增速將轉為負增長。中共官方曾承認,出口貿易對經濟穩定、就業增長等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近兩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高達20%-30%以上。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比例越大,一旦下行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等造成的衝擊也就越巨大。
中國社科院在報告中稱,中國的出口增速將轉為負增長,原因是受到國際需求收縮及基數抬升影響,淨出口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長。
報告稱,在疫情爆發後的頭兩年,中國外貿出口取得超預期增長;但受一些經濟體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等因素的影響,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明顯放緩。
報告稱,隨著一些國家的通脹可能較快下行,價格對中國出口額的增長貢獻也將趨於下降。報告承認,今年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轉負。
旅美政經評論人士陸天明認為,中國社科院所稱的出口將負增長實際就是將要下跌。他說,導致下跌的因素很多,它所提到的通貨膨脹下行造成的影響肯定有,但實質上還遠不止這些。
2月5日,陸天明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前兩年,中國的出口反而增長得很厲害。
這是因為國外一開始也有停工情況,但政府在發錢,人們不用上班手裏就有錢花,因此消費暴漲,中國的出口也增加。
「隨後通貨膨脹就特別嚴重,物價也在飛漲,這等於對中國出口是有利的,所以它的出口一直在漲。」陸天明說,「但是因為通脹太高,從去年開始,國外都實施了一個貨幣緊縮政策,一直在加息,要把通脹泡沫壓下去。所以中國社科院講的只是一點,稱這對中國的出口不利,這本身是對的。」
但陸天明說,「實際上更大的原因是外企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走。「這兩年中共的疫情封控經常導致供應鏈中斷,尤其中共還利用供應鏈作為一種政治籌碼,對西方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這些因素都導致疫情後期的產業鏈轉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他說,「就是人家不再依賴中國生產這些東西,轉移到東南亞那些國家了。」
「此外,中國的人口下降導致勞動力短缺也是一大因素。」陸天明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近年來勞動力價格一直在上漲。所以眾多因素促成了外資下定決心徹底把產業鏈移走。這也是中國出口下滑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海外貨幣政策緊縮的問題。」
出口下滑將衝擊中小民企 並影響就業
中共官媒《經濟日報》在2022年10月曾刊文稱,中共市場監管總局當時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已從2012年底的10年間翻了兩番,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佔比由79.4%提高到93.3%。
文章稱,中國的民營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陸天明表示,中國的江浙沿海、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多私企、中小型企業,他們都是靠外貿訂單活著,甚至已經形成一整條產業鏈,一環扣一環的做生意。若中國的出口下滑,他們的生意沒了,造成的衝擊將非常大。
「中國的這些私營企業數量龐大,它們是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最主要的部份,甚至遠比國企佔的比例還高。」陸天明說,「外企的產業鏈轉移,會讓這些在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沒有訂單,企業會瀕臨破產倒閉,大量工人無工可做,隨之帶來的是社會失業率飆升,從而進一步影響社會穩定,其影響就是這麼一環套一環的。」
進出口貿易總額 佔GDP比重越高影響越大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中共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共喉舌媒體新華社曾在2021年5月發文稱,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貿易對經濟穩定、就業增長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近兩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佔GDP(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很高。
中國銀行研究院在2022年2月14日發布的報告中說,2021年,出口持續超預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全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0.9%,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
2021年1月,時任中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稱,在2020年,中國貨物與服務貿易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為正。
他稱,2020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相當於GDP的30%以上,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中國在各個大國當中是比較高的。
他還稱:「大國一般都是以內需為主,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循環,我們這個比重比美國、日本這些經濟大國還要高。」
對此陸天明表示,出口在中國的經濟中佔的比例很大,「它佔的比例越大,它現在的下行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就越大。」
陸天明說,中國的內需早已不振,也就是老百姓沒錢,在這兩年的疫情中更沒錢。「那『兩架馬車』我們暫且不說,至少出口是佔了很大一塊。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佔的GDP比例非常高,而歐美這些國家相對要小得多。為甚麼它們小得多?
它們都是國內消費為主的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它的工資總額佔GDP的比例遠遠高於中國,所以它們的百姓有足夠的錢,其正常的生活消費能夠維持國家經濟運轉。但是在中國這是不現實的,它不是一個健康的經濟結構,居民消費的能力要差很多。」
他舉例說,中共曾對台灣進行經濟報復,最後人們發現,中共買台灣的商品佔台灣GDP的比例非常小,即使它甚麼都不買,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也有限。
「但是出口在中國的經濟中佔的比例很大。」陸天明說,如果中共把GDP的增長目標定在5%,從理論上講,「三駕馬車」中的出口、投資和消費每年也需要各增長約5%,平均下來才能達到GDP增長5%。
「但是如果出口這5%沒了,不增長了,甚至下跌了5%,那另外兩項可能得增長到10%才能把整體拉動到GDP增長5%,這就難得很。」
他還表示,不只是出口下跌,進口也會相應下跌。
他說:「中國進口的有一些原材料,它進口加工了以後再出口,在國內掙一個加工費。現在產業鏈移走了,那麼像這種來料加工的一部份進口也會減少;另一部份就是整個經濟下行,內需不振,那消費類的產品進口也會下跌。老百姓都沒錢了,生活越來越拮据,對高價的外國貨的消費也會減少。」
「所以整個的進出口佔的比例越大,一旦下跌了對整體經濟的衝擊、對GDP的衝擊也就越大。」陸天明說。◇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