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中出現了一系列傳播共產中國各種經濟和人口統計數據的報道。在放棄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標誌性的、失敗的「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復甦了嗎?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虛假數據是否模糊了中國的經濟問題,同時避免了「煤礦裏的金絲雀」(早期預警),即疫情封鎖給經濟和個人造成的破壞,以及最近幾周官方少報的感染和死亡病例?

讓我們試著理解一下最近的中國統計數據和相關的新聞報道。

人口統計

據路透社報道,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中國人口總量有所減少,「2022年年末的人口為14.1175億,比上年減少85萬人。這是自1961年(中國大饑荒的最後一年)以來的首次下降」。2022年中國有956萬人出生,1041萬人死亡。

可以預見的是,中共官方媒體關注的焦點是生育率,隨著北京從獨生子女政策轉向二胎政策,再到現在的三胎政策,生育率問題「正得到解決」。正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一樣,《中國日報》1月17日報道:「考慮到中國的生育率自1992年以來,就一直低於更替水平,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並不令人驚訝。」不用擔心:中共是全知全能的,相信他們會把國家管理得(一塌糊塗)!

但是人口統計學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呢?

新冠造成的死亡在人口統計分析的哪個方面得到體現?

由牛津大學創立的「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網站解釋,自2020年5月開始報告以來,中國新冠的「大流行病死亡率」一直為每百萬人中有3人死亡,這一統計數字被世界各地的專制主義者用作打擊(主張開放派的)手段,以此仿傚北京的清零政策,實施(不科學的)封鎖、強制戴口罩和接種疫苗。

相比之下,美國報告的死亡率為每百萬人口死亡3,251人,歐盟報告的死亡率為每百萬人口死亡2,666人。

2023年1月4日,在中國上海的寶興殯儀館,人們排隊為已故親屬辦理殯葬相關事宜。(Wang Gan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月4日,在中國上海的寶興殯儀館,人們排隊為已故親屬辦理殯葬相關事宜。(Wang Gang/VCG via Getty Images)

人們很可能會說,中國的人口下降可能更多地是因為官方沒有報告、隱瞞實際的與新冠相關的死亡人數。但這永遠不會被官方承認,因為中共所謂的「在疫情防控方面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的說辭被證明是錯的,這個說辭由習近平和他的爪牙第一次說出來的時候就是錯的。

經濟統計數據

國家統計局年末發布的大量經濟數據又如何呢?這些數字隱藏了甚麼?1月17日,《中國日報》報道稱,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2.9%,比2021年的8.4%有所放緩。」

在新冠肺炎清零政策下的封控和年底抗議、騷亂的雙重打擊下,勞動力人數和生產率下降的情況下,這些經濟統計數據能是真實的嗎?

對中國經濟的獨立調查報告的分析要可信得多,「中國褐皮書」(The Chinese Beige Book)在推特上寫道:「我們的代理指標顯示,2022年GDP增長率低於2%。第四季度明顯收縮。」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好於預期的經濟報告中,「中國市場」(Sino Market)在推特上發布了以下消息,暗示中國經濟正在崩潰:「去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5萬億元,同比下降1.8%,商品零售36,385億元,同比下降0.1%,餐飲收入4,157億元,下降14.1%。」

1月17日,「中國市場」發布的另一條消息是:「#中國1—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0%。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4.3%,銷售額同比下降26.8%。」

中國的出口經濟能否克服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大幅下跌,在2022年實現GDP增長3%,非常值得懷疑。

過度擴張?

由於近幾十年來西方的大規模投資和自由貿易政策,中國建立了出口經濟,這讓那些忽視中共對少數民族的迫害、忽視中國公民缺乏個人和經濟自由的人羨慕不已。

中國經濟是一個輪轂—輪輻—輪胎型的結構,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製造中心,通過眾多的供應鏈(輪輻)向世界其它地方交付成品,同時通過這些輪輻為其工業採購原材料。

2023年伊始,隨著世界開始拋棄全球主義政策,中共的出口經濟面臨巨大壓力,過去二十多年裏,全球主義政策讓依賴中共的供應鏈得以發展和繁榮。中國正處於「供應鏈危機」中,原因如下:

●俄烏戰爭對世界能源市場造成的衝擊,正在引發一場「去全球化」以及保障可靠能源供應的運動。

●結束習近平失敗的「清零政策」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衝擊的混亂局面。

●習近平在世界舞台上信譽盡失,這讓外國領導人和跨國公司感到緊張。

●歐盟和美國將其依賴中共的供應鏈進行重組,建立具有抗風險能力、自主和可信賴的網絡(例如,美國的晶片產業)。

中國還有其它問題,中共試圖混淆視聽,因為經濟增長對於建立中共繼續領導中國人民的信譽至關重要。人口數量的下降是中共管理不善的直接原因,房地產市場的崩潰也是如此。由於中共收緊監管、加強社會監控,以及正在發生的疫情的危險性,尤其是藥物短缺,外國企業正在撤離。

中共無法養活自己的人民,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食品進口國。同樣,能源匱乏的中國也嚴重依賴其它國家的油氣能源。隨著歐洲、斯里蘭卡和其它國家正經歷在本國經濟中實施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政策所造成的有害影響,全球範圍內政府補貼的綠色能源技術可能會減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風力渦輪機和其它綠色技術的供應商,中國經濟無法承受世界其它地區遠離綠色技術和能源的任何重大舉措。

中國人民銀行。(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中國人民銀行。(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更糟糕的是,中國的國內問題被屏蔽在外國視野之外。例如,美國知名財經網誌「零對沖」(Zero Hedge)1月12日發文稱,中共7萬億美元的地方債務可能在2023年成為一場真正的危機。根據這篇文章,「最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重組讓7萬億美元的『隱性』債務暴露無遺。」

地方政府主要通過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LGFV)為基礎設施開發項目提供資金,而向當地開發商提供的貸款則是「帳面外」的,例如,「不在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問題是多方面的:未完成的項目、未入住的爛尾樓(沒有投資回報)、不景氣的土地銷售、地方政府資金大量轉移到與防疫相關的支出,以及不斷飆升的家庭債務。這是共產黨經營的中國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的真正指標。

《外交家》指出,不上報的地方債務對中共來說是雙重打擊。由於普通中國人持有大量家庭債務,任何提高利率的嘗試都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因為人們將被迫調整他們微薄的支出優先順序。

許多觀察人士預計,隨著放棄清零政策給食品和其它基本商品帶來的價格壓力,中國的通脹將會上升。據報道,2022年12月,中國的食品價格比2021年12月上漲了4.8%,影院票房收入下降了45%以上。由於貨幣政策是對抗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的關鍵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在2023年的加息能力受到束縛,加息將對中國公民的生活成本產生不利影響。

結論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樂觀的經濟統計數據,無疑面向多個受眾:讓中國民眾相信,未來是光明的,中共「一切盡在掌握中」;說服跨國公司繼續投資中國的出口經濟;為了給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主義者描繪一幅美好的畫面,中國的長期經濟目標完全符合世界經濟論壇對世界的全球主義願景。

細心的中國觀察家將會仔細地尋找問題的蛛絲馬跡,就像這些問題最終會在所有共產國家顯現一樣。

作者簡介:斯圖‧剋夫克(Stu Cvrk)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擔任過各種現役和預備役職務,在中東和西太平洋等地區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退役前是一名上尉。他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接受了古典的自由主義教育,具有海洋學家和系統分析員的教育和經驗,這些為他此後的政治評論打下了重要基礎。

原文:Wha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ding?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