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駱惠寧提出要加強香港人的愛國精神,並且認為,中國憲法在香港「未有深入民心」,解決之道是「徹底擺脫殖民地統治影響」。
這個說法都不算新鮮,幾乎就是過去十幾年左派對香港問題一貫立場﹕「找借口」。
打個比喻,共產黨最愛用「家庭關係」形容國民與政府的地位嘛,那麼香港這個孩子到今天仍然不受落不融入中國家規之中,對跪神主牌紮小腳動輒鎖入柴房這件事非常抗拒,時有反心,叫「老爺」也叫得毫不真誠。
中國大家庭一點不會反省是否自己家訓太嚴太封建太不合時宜,卻一門心思認定這個接回來的孩子,一定是忘不了以前的外國家庭洋派作風,所以用更大力度懲罰孩子,更要求「和你的洋人家庭一刀兩斷」。
所謂「殖民地統治」到底指的是甚麼?是指最肉眼可見的街道名稱、西式建築物嗎?但中國自己也有不少殖民地色彩濃厚的建築群,澳門的葡國文化,山東青島也有德國留下的建築物,也因此得到「世界建築博覽會」的美名。
如果硬要剷除殖民地建築物來達到目的,似乎會波及國內其它城市,也難以解釋,為何山東的居民就沒有香港這樣「不愛國」呢?
或曰,殖民地留下的最大特色便是「自由人權法治」,那麼自從2019年後,這三根支柱都所剩無幾了,今天香港連聘請洋大狀為黎智英打官司都變成「國安疑慮」,更好笑的是,連教授水電的工程,因為和「有利移民就業」扯上關係,都被港府官員要求「促培訓機構應訂立維護國家安全的指引和規定。」報讀課程整水喉也危害國安,這在殖民年代何曾得見?今天的香港,還有甚麼殖民地遺風呢?
講英文寫英文,則並非香港人專利,剛過世的江澤民不也是以說英語和外國記者「談笑風生」見稱嗎?甚至江澤民生前也強調英語的重要性,所以「英語環境」也並非殖民地獨有影響。
或許中共官員看到了英女王和江澤民逝世後,民眾自發悼念的場面,一個是「門庭若市」,一個是「門可羅雀」,心裏不高與,覺得戀殖情緒殘存。
其實這是品味選擇的問題,等於說,球迷願意花錢看英超還是中超一樣,和愛國無甚關係。
說話回來,中共的國葬儀式都要播一次《國際歌》,但這首歌的歌詞明白表示「從來就沒有甚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既然沒有救世主,所謂黨的偉大領袖也就談不上有甚麼與別不同、難能可貴之處,死了就死了,為甚麼要弄得全國黑白暫停娛樂?看來不是香港人有殖民地遺風,還而是黨有封建思潮不散。
那到底,甚麼是「殖民地統治」的影響呢?我覺得只有一點,就是「一國兩制」,為甚麼要「兩制」,因為香港行使不同的制度;為何香港行不同制度?因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一國兩制」就是為了經歷殖民地管治的香港而行使的制度,一天保留「一國兩制」,就是提醒世界,香港的殖民地統治歲月。
所以黨要有偉大英明的決策,即日起,像取消清零一樣,取消「一國兩制」,香港完成轉型期,正式告別殖民地統治,完整加入祖國大家庭,堂堂正正告知外國資金﹕香港就是中國境內一個普通城市﹗這豈非最徹底擺脫殖民管治的最好方法嗎?◇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