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水位下降時,該找誰商量比較好?朋友、主管、人事單位或診所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有①朋友、同事或家人、②主管、③人力資源管理等公司的負責部門與產業醫師,以及④診所等幾道切入口可選,接下來會針對這4大選項逐一說明。不過最終仍取決於哪一扇門對自己而言比較容易坦然求助。

或是採取「先試試這個,如果行不通,再試另一個」的綜合之術也無不可。

①朋友、同事或家人

找朋友、同事或家人聊聊應該是難度最低的方式。如果透過訴苦或抱怨等可以讓自己稍微卸下重擔而心情輕鬆一點,那麼這或許是最簡易的做法。

然而,當自己的能量低落而頓失信心時,有時會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如果對方充滿活力而無法理解自己的狀況,往往會因其不經意的話語而受傷。

因此,不妨這樣想:即使談話不如己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如果剛好有能夠商量的對象又碰巧有這樣的機會,是一大幸事。

②主管

主管是負責管理、監督以及給予支持的存在。是遲早會為了業務調整等相關事宜而打交道的對象。因為無論是要調整業務量或業務時間,還是要留職停薪,都必須通過主管這一關。

「原來是這樣,聽你這麼一說,交派給你的工作似乎有點過量了。」如果商量後,你的主管可以像這般理解你,可說是再幸運不過了。

「我們是一個團隊,接下來這段期間,我會透過小組形式來分擔你的工作量。」如果能導向這樣的結果,心理水位下降的狀態或許可以逐漸獲得改善。

雖然很難指望跟主管談過就一定能迎刃而解,不過應該會出現盡最大努力來幫你的人。

然而,也有可能主管就是讓你飽受折磨的罪魁禍首。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越級找更高層級的主管或是人事單位了。

若要直接找主管的主管商量,難度會更高。因為問題本身的主管也有可能對此勃然大怒:「你居然敢擅自越級做出這種事!」

為了避免演變成這等事態,不妨考慮先找公司內部的負責部門諮詢。

③人力資源管理等公司的負責部門與產業醫師

每個公司的部門名稱各有不同。比如人力資源管理、保健中心、合規部門(監管法規相關事宜)或心理健康促進室等。總之就是找相關的窗口諮詢。

在大多情況下,這個階段會由負責部門安排與產業醫師面談。產業醫師的職責在於確保該企業員工的身心健康維持良好狀態。

在如上述②找主管商量的情況中,有些案例是由主管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商討後,由人力資源部門安排與產業醫師面談。

員工本來就可以找這類部門直抒當下的煩心事。

然而,有些人認為向人事單位報告有可能影響往後的發展而躊躇不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④診所

到目前為止列舉了①朋友、同事或家人、②主管、③人力資源管理等公司的負責部門與產業醫師,想必愈後面的選項愈難以表述真心話。

不過相對來講,實際採取某些對策的可能性反而會愈高。因此難度雖高,卻可以逐漸讓周遭的人實際採取行動並形成支援你的態勢。

該選擇哪一種方式?是否往較有實效性的做法邁出一步?心理狀態在這般猶豫不決間繼續惡化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

「如果對主管開不了口,不如找公司的負責部門諮詢。」

「好,那我明天就去找人事談談!」

我很清楚,即使提出了建議,要像這樣下定決心採取行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獨自一人承受是最不理想的,所以希望大家能找前面列舉的任一個選項去訴說。

如果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找上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還有一個辦法是先去診所就醫。

如果每家公司的人事等部門都可以接受諮詢,且產業醫師的體系皆能順利發揮作用,是最理想的。然而若非這樣的情況,就必須去一趟診所了。

POINT

    朋友、同事或家人、主管、人事等公司相關部門或診所,都是可以諮詢的對象。
    朋友、同事或家人的難度較低,但是最好這樣想:談話不如己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業務調整等事宜都與主管脫不了關係,所以與其商討的益處多。
    可以找人事等負責部門諮詢,將正在煩惱的事如實相告。
    如果不好找人事單位諮詢,先去診所就醫也是一種方式。

選擇醫院時,身心內科、精神科,與心理診所哪一種比較理想?無論掛的是哪一種招牌的醫療院所,任選即可。

因心理失調而考慮就醫時,一般會想到的選項有三:「身心內科」、「精神科」與「心理診所」。掛出這些招牌的,應該幾乎全是精神科的醫師。

身心內科的診察方式主要是先觀察身體的不良狀況,再循序找出心理上的疾病。醫生會謹慎地從身體開始診察,如果判定結果指出,可能是輕微的心因性症狀,有時也會開出精神科的藥物。

相對於此,精神科則是以診察心理疾病為主,並診察出隨之而來的身體毛病。

近年來,單純的身心內科逐漸減少,大學附設醫院中也幾乎不再設有身心內科。許多醫院都掛出身心內科或心理診所等招牌,應該是認為這樣病人比較願意上門。

圖上字由上到下(可換的話)身心內科/心理診所/精神科。該選哪裏好呢?(台灣東販提供)
圖上字由上到下(可換的話)身心內科/心理診所/精神科。該選哪裏好呢?(台灣東販提供)

一般來說,去看身心內科或心理診所在心理上的障礙會比「去看精神科」低。因此,儘管醫師都是精神科出身,診察方式也是採取精神科的做法,但許多醫院都是掛身心內科或心理診所的招牌。

因此,不妨這麼想:無論是精神科、身心內科還是心理診所,選擇哪一種都一樣。

POINT

    無論是「精神科」、「身心內科」還是「心理診所」,醫師的專業都是精神科。
    對病人而言,去看身心內科或心理診所會比去看精神科容易。因此很多醫院都會掛出身心內科或心理診所的招牌。
    無論醫院掛的是哪一種招牌,任選即可。

 (※網絡專文)
本文摘自:《上班心好累……不當厭世社畜了!精神科醫生專為上班族所寫的心理健康書》,台灣東販提供。#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