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昨日「炒電梯」,今日「甩車門」,維修公司真是生意好呀。這次涉事列車,今早進入油麻地站月台時,疑因脫軌,撞及月台幕門,導致2組車門飛脫。開行的火車突然甩門,是非常罕見且後果可以很嚴重的意外,但港鐵卻連續兩年發生,堪稱「世一」。
大家該記得,去年12月2日,一班港鐵列車駛進銅鑼灣站時,撞到路軌旁的廣告牌,結果車門飛脫。今年1月28日,港鐵公布調查報告,指承辦商沒鎖好廣告燈牌的活門面板,面板外傾碰到車門,導致車門脫落。換言之,去年「甩門」意外的重點是廣告牌。今次的罪魁禍首,希望不只是月台幕門吧。
平情而論,地鐵火車意外,舉世皆有,例如2016年10月4日,新加坡地鐵(Downtown Line)也有月台幕門飛脫,不過新加坡跟香港有2點不同。第一,新加坡當局只花2星期就調查完畢,公布意外成因是月台幕門螺栓鬆動,而港鐵去年的甩門事件,則用了近2個月才公布調查結果。
我不知道這代表香港比新加坡嚴謹,抑或新加坡比香港有效率,但新加坡地鐵自2016年發生意外後,就再沒有「甩門」,這是第二點不同。犯錯人人都會,但能否改正,則因人而異。犯一次錯,或是意外;接二連三出錯,就很可能是人禍。
似乎由2019年開始,港鐵的罕見意外就接踵而來:2019年3月18日凌晨,港鐵為新信號系統試車,疑訊號失靈,發生了通車以來從未試過的列車相撞,猶幸當時沒有乘客;同年9月17日早上,港鐵東鐵綫又在紅磡站附近出軌。這一連串意外代表甚麼呢?是港鐵運氣特別糟?
今天發生意外後,有媒體稱去年和今日的「甩門」列車,恰巧都是英國製的。但據港鐵調查,去年元兇是廣告牌,重點確實不在列車是哪個國家製造。何況英國本土地鐵,儘管看來殘殘舊舊,卻從未甩門,而英國車在香港行駛數十年,以前我由細到大都未聽過「甩門」,或地鐵站「炒電梯」的新聞。
可能是先入為主,我之前始終不習慣用「港鐵」兩字,正如我不會稱呼香港流行曲為「港樂」。年少時,地鐵我就叫「地鐵」或「地下鐵」,九龍至羅湖那條鐵路,則叫「火車」或(更早期的)「電氣化火車」。那年代的地鐵和火車,儘管不如今天四通八達,但感覺是舒服和方便的。
當年的地鐵有否發生罕見意外呢?當然也有,例如1993年4月27日,一列開往中環的地鐵駛離荃灣站時,一個車卡鬆脫,最後3卡列車竟被遺留在路軌上,這「甩卡」意外也是全球首例,幸好沒有傷亡。但發生了一次後,再沒有第二次了。後來,當地鐵逐漸變成港鐵,或很多人所稱的「黨鐵」,整體服務質素也終於跟「国製」接軌。
這幾年,我終於與時俱進,習慣改口說「港鐵」了。至於那一列與香港俱逝的「地鐵」,已經抵達時代的總站,那總站叫回憶。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