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近代藝術「成、住、壞」的發展過程
中世紀歐洲雖被野蠻民族統治,但這些民族卻接受了基督教,因此中世紀的藝術家多是為榮耀神而工作的無名奉獻者。然而由於前次文明的破壞,中世紀藝術基本上屬於從前次文明的壞滅中摸索的階段,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才邁向成熟。其間歷經了基督教早期美術、拜占庭美術、羅馬式美術和哥德式藝術;從裝飾性的平面樣式,逐漸走向自然寫實;從嚴謹壓抑的宗教象徵模式漸漸發展出溫和的人性化表現,預示了文藝復興的到來。這一段發展過程,正是人類藝術再次興起的「成」的階段。
「成」──文藝復興時期
西元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間的歐洲,在文化、藝術方面出現了空前的飛躍和蓬勃發展,造就了一段偉大的創作和智識活動時期,即所謂的「文藝復興」。在短短不到兩百年間,人類的美術從不成熟達到了高峰。
文藝復興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各種工藝都有可觀的成就;特別在繪畫上,人類的技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寫實﹕透視法的運用創造了逼真的空間效果,人體解剖學的研究提升了人體結構的準確性,油畫媒材的改良促成了物體細膩逼真的質感,而純熟的明暗掌握也使得物體的體積和量感更自然真實……
由於人們在古物中再次發現了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的美好,提倡學習古典美學原則,以達到理性、諧和、準確、逼真的表現技法。加上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中心的現世精神,藝術家便從觀察自然中學習如何真實呈現,並且以此寫實方式描寫神和宗教故事,拉近了神與人的距離。
所以文藝復興藝術在創作的內涵上,對神的信仰和對希臘羅馬古典美學的溯源和探究,保障了美術創作中追求善與美的正向價值;為近代人類文明重建了古典精神與完美形式,也為後世再次樹立了典範和衡量藝術的標準。
人們經常把達‧芬奇、米高安哲羅、拉斐爾三位藝術巨匠的成就和文藝復興盛期等同起來。他們的許多作品至今仍被認為是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這些藝術家們同時帶領人類的藝術走向成熟,讓人們知道甚麼是美,甚麼是藝術,以及如何去完成作品。
米高安哲羅則是以壯闊陽剛的人體之美震撼觀眾。他認為人類是神所賦予的至高無上的形象,卻也是靈魂在世間的枷鎖,因此他以人體為唯一題材,創作出氣勢雄渾的曠世巨作。米高安哲羅雖然少有油畫作品,但是他所畫的人體結構明確而堅實,動態千變萬化可謂登峰造極,對後世人物畫影響深巨。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從神創造天地與人類、人的原罪和墮落、先知的預告,直到神的降臨和最後的審判,展現了宇宙與人類歷史的偉大詩篇。在氣勢磅礡的架構中,人們看到了神的莊嚴偉大,善惡必報的天理,深受震撼和啟發。米高安哲羅的成就更確立了人物畫在表現崇高的精神與道德內涵時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拉斐爾創作的聖母子以恬靜優美著稱,在畫境中流露出聖潔的光輝。隨著成長,拉斐爾吸收了前輩畫家的智慧與經驗﹕除了承傳佛羅倫斯畫家的素描和結構,也掌握了北歐油畫的細膩質感;從達文西那裏學到了群像中節奏與秩序的安排,又向米高安哲羅學得了人體結構與雄壯的氣勢;可說是文藝復興繪畫的集大成者。他的畫有諧和莊重的古典美學基礎,卻又能結合時代精神,創作出富含人性和戲劇張力的生動畫面。
當然,文藝復興盛期貢獻巨大的還包括嚴謹精細的北方藝術家和色彩變化豐富的威尼斯畫家,都是使文藝復興的藝術樣貌更為豐富和完整的功臣。
「住」──文藝復興之後到十九世紀
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一旦達到頂峰,成為經典之後,幾乎也為後世的藝術定型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此後的二百多年的藝術水準,可說都維持在成熟之後的一定高度。
只是若以古典精神的理性、完美形式、準確而嚴謹的創作品質作為標準,則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因文化背景、思想潮流和社會風氣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巴洛克時期追求的華麗誇張、宗教激情和奔放的筆觸,與其說是阿波羅的古典精神,還不如說趨近酒神戴奧尼索斯式的激情。也由於畫幅加大,使得繪畫筆法變得簡略,畫面的次要細節或被簡化。而洛可可風格則反映了當時貴族生活的頹廢享樂。
十八世紀末出現的新古典主義則是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學的再次提倡,在理性主義以及龐貝考古熱的氛圍下,出現了許多以古希臘羅馬為題材,表現莊重、均衡的理想美的作品。
然而,由於大革命造成的世局動盪,和對自由與個人的鼓吹,使得浪漫主義很快地起而代之﹕騷動不安的構圖、濃烈的用色和粗獷的筆觸,悲情的屠殺、災難場面……畫風再次傾向於酒神式的激情、狂放。事實上,從一些繪畫的細部來看,古典和浪漫的差異不只在於表面風格,對基本功的嚴謹程度上也有落差。
浪漫主義的影響繼續延伸至寫實主義,此處的「寫實」非指技法,而是對社會現象和對人、事、物的如實刻畫。例如法國畫家庫爾貝就曾說﹕「我只畫眼睛看到的事物。」但是在當時社會問題嚴重與道德下滑的影響下,使得畫家多取材於人性病態與陰暗面,不再強調理想美。雖說呈現了社會現實,但若藝術過於強調負面現象,失去了對善與美的本質追求,便難再具有提升人心的力量,對社會的影響也將是負面的。
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也為後來的印象派的出現做了鋪墊。
「壞」──十九世紀中到現代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象派在爭議聲中躍上了藝術史的舞台,也宣告了現代主義的到來。
很多人認為印象派為繪畫帶來了觀念和技法的進步。印象派雖然借用了科學的理論和名詞,但事實上創作時全憑個人主觀感受來分解色光,並不是真的那麼「科學」和「理性」的。而且印象派畫家在跳躍式並列對比色彩時,也犧牲了物體的結構、肌理和質感,而進入一種恍惚、模糊、夢幻的視覺經驗,實質也是屬於酒神式個人的非理性體驗。此後藝術家越來越強調主觀的感受,刻意追求個人風格,有意擺脫傳統。於是,文藝復興以來畫家建立的空間、明暗、質感、人體結構概念逐漸解體,甚至被完全拋棄。加上藝術家認為藝術要「獨立」,把描述性或表現道德價值視為對藝術的束縛,結果造成繪畫只重表面效果而忽視內涵。
其實,印象派以至後來的現代藝術,拋棄的正是累積了數百年的前人智慧經驗,西方最值得驕傲的,兼具寫實功力、理想美與高尚內涵的藝術正統。
如果持平地來比較兩幅同時代的人物作品:一是堅持古典精神的學院派大師布格羅所作,一幅是印象派雷諾瓦的作品,顯然兩者在人體的結構、肌理、質感、色彩的處理方式上有著天壤之別,品味也大異其趣。即使個人喜好可能不同,但是以技巧而言,哪一個更為精確、嚴謹、難度更高、更接近完美呢?新的真的比較進步嗎?
「滅」──?藝術的使命和出路
藝術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著當代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所以在道德下滑、是非不分的年代,醜惡被讚揚、美好被貶抑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生存危機四伏:自然被嚴重破壞,社會道德淪喪,亂象頻生。這樣的背景下,失去了標準的現代藝術,到底要走向何方,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呢?
人都有嚮往光明美好的本性,如果能找回善良、正向的價值觀,藝術還是會有回升的機會。有理想、有技能的藝術家們若能認識自己的使命,堅持藝術的理想與個人的道德修為,走回正統的藝術之路,這才是人類危機的真正出路。#
——轉載自《藝談ARTIUM》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