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療血癌前期患者主要透過「去甲基化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台灣和美國等多國聯合團隊發現,該藥物可能誘導人體啟動「SALL4致癌基因」,導致血癌前期病情進一步惡化。

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北榮總)在10月20日發表的新聞稿中指出,目前治療「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前期(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患者主要依靠藥物「去甲基化藥物(Hypomethylating agents,HMA)」抑制癌細胞生長。這種藥的作用是去除DNA上的甲基化修飾,全面調控癌細胞內的基因表現,以改變癌細胞表面的各種抗原蛋白表現量。

「血癌前期」指骨髓造血細胞中的癌細胞未達20%,但已經影響骨髓造血功能,且以60到80歲為多發人群,一般年紀愈大罹病率愈高。過往那些年長或體質差的患者,只能依靠輸血或支持性治療,直到2004年「去甲基化藥物」出現才改變,可透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

新聞稿說,2008年到2009年一項針對「去甲基化藥物」三期臨床試驗發現,實驗組平均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年,而對照組平均存活中位數僅15個月,兩者相差9個月。 

雖然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後,超過五成患者改善了骨髓造血細胞功能,但仍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血癌細胞依舊無法被完全抑制,且會持續生長。

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等人與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多國頂級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結果發現有三成到四成的患者的體內的SALL4癌症基因被激活。這種癌症基因不單在骨髓血液中能找到,在肝癌、胃癌、腸癌和乳癌的癌症組織中也能找到。

研究證實血癌前期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在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體內SALL4基因也呈上升趨勢,降低了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對此,他們進一步比較癌基因SALL4表現高低,對於死亡風險的差異。結果顯示,SALL4表現較高者比表現較低者的死亡風險,高出3至6倍左右,且死亡風險也會隨著時間增高。 

這一新的研究發現,打破以往醫學界認為該藥物只會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認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5月的臨床醫學頂尖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