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市民對失胎的認知不足,對流產成因有強烈誤解,而對失胎父母的常用安慰說話更會添加他們哀傷。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早前透過社交媒體和社區網絡,分析913名受訪者的數據,當中73.5%為女士,80.6%為學士或持以上學歷者,而18.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或他們的伴侶曾流產。

雖然在受訪者當中,60.6%的受訪者能正確指出流產機率為10%至20%,但有62.3%受訪者並不清楚流產乃指不足24周便死亡的嬰兒。而且,92.5%受訪者錯誤認為長期壓力會導致流產,逾半受訪者認為做劇烈運動、搬運重物件會導致失胎,反映市民對流產的成因存有強烈誤解。

研究又發現,頭三個最有機會去安慰失胎父母的詮釋性說話為「至少你還有其他你愛的人」、「你會克服它的,時間治療一切傷口」和「你還年輕,將來再有懷孕的機會」。然而,不少曾失胎的父母卻對以上回應感到失望和悲傷,計劃的首席研究員、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認為,原因是這些回應鼓勵他們忘記逝去的孩子,同時也忽視他們為人父母的身份與喪子的哀傷。

港大表示,研究反映有需要加強公眾對生育健康的認識,而對於失胎父母而言,他們只需要別人陪,接納他們的哀傷,肯定他們逝去的孩子和為人父母的身份。而在安慰失胎父母時,應主動關懷,與失胎父母同行,並用感知性說話,如「依照自己的步伐慢慢來。」、「哀傷是正常的。」等。

港大團隊又鼓勵市民參與「失胎關注週」,以增加對經歷失胎父母的了解,相關活動將於今日(3日)、8日、12日和15日舉行。@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