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有一本新書《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上市,美國之音專訪了作者之一、《電子時報》(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黃欽勇表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供應鏈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台積電等「護國群山」具有不可取代性,中共想要「彎道超車」很難,「彎道翻車」的機率可能比較高。
據美國之音報道,黃欽勇表示,1979年台灣科學園區出現,正式使台灣從傳統產業跨進到科技產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已經是「電腦王國」,全球超過80%以上的個人電腦來自台灣。
根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的統計,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突破新台幣4兆元,2022年台灣IC產業產值可達4.88兆元,較2021年增長19.7%。
黃欽勇強調,個人電腦和行動通訊兩個行業就消費了全世界半導體的72%,而這兩個行業最大的生產公司是台灣公司,從中就能理解台灣扮演的重要角色。
半導體未來趨勢
他指出,半導體的未來趨勢是分散型與在地化,講求的是差異性的需求,比如可以面對極端溫度、耐摔不怕熱的工業電腦,或者如物聯網或車聯網。
黃欽勇說:「所以你可以理解,(世界對)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看到分散型的需求,將來會以桃園國際機場為核心的運籌體系就會越來越重要,所以台灣會透過桃園,把半導體賣給越南、印度、印尼、菲律賓這些國家。」
此外,他說,互聯網是推動資訊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力,全世界的伺服器有92%是台灣公司製造並組裝的,所以會有很多不同零件的需求,由此也能看出台灣未來地位的重要性。
中國半導體仍以滿足內需為主
黃欽勇說, 2014年中共設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後,中共的半導體產品至今在國際市場上還不具有真正的競爭力,仍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
黃欽勇表示,市場佔有率應以IDM(整合元件製造商)與IC(積體電路)設計公司合計的市佔率估算,因此以中共IC設計產業營收與長江儲存等在地的IDM大廠產值合計,並扣除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外商以及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加工、設備廠的產值後,中共半導體業的銷售值僅有100億美元上下,真正的自給率大約5%而已。
黃欽勇說,IDM業者雖然有自己的工廠,但近年基於技術與生產規模、經營效率等多方面考慮,西方世界廠商相互支援、互補有無。Intel、三星將部份晶片的生產工作外託給台灣聯電,但中共的兩大晶圓代工廠卻深受美國制裁的威脅,只能力保本土的商機,又缺乏頂尖製程,未來前景並不明朗。
他說,不用想著中共半導體會「彎道超車」台灣,「翻車比超車的機率更高,因為如果你的資源只有人家的一半、三分之一,然後你又想超車,那你就是鋌而走險。」
他表示,在中芯的營收中,熟成製程的比例很高。55/65納米製程佔29%,0.15微米至0.18微米也佔29%,而28納米與14納米這兩種中芯最先進的製程,比重增加到15%。但由於缺乏極紫外光(EUA)設備,難以推進7納米以後的製程,甚至連深紫外光(DUV)的設備都難以擴增,再加上64%仰賴中國本地客戶,這些都是中芯面臨的挑戰。#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