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簡稱《蘋果》,下同),一份香港人熟悉的報紙,在香港的街頭消失一年多了。一年多後,我們在海外的電影院裏看到了關於它的創辦人、已身陷囹圄的傳媒大亨黎智英為自由而奮鬥的故事。藉此機會,我們請到資深「蘋果人」利世民來談談他與蘋果、壹傳媒的故事。

尋求支持變成入職

利世民(Simon Lee),是前《蘋果》專欄作家、資訊網行政總裁。談起如何加入《蘋果》,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5年,利世民創辦香港自由主義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就去找黎智英,希望他支持一下。結果黎生對他說,搞智庫沒有出路,你不如跟我做吧。於是利世民就加入《蘋果日報》,開始跟黎智英一起工作了。

在過去十多年來, 除了為《蘋果日報》寫專欄外,利世民也有在《蘋果日報》及其母公司壹傳媒裏面,負責業務發展的工作。期間因移民離開過蘋果,但當《蘋果》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需要時,他都有幫忙。

從寫專欄開始到寫專欄結束

利世民在《蘋果》嘗試過不同的工作,新的項目基本上都參與了。他樂於接受挑戰,但寫專欄是他直到現在都堅持做的。

寫專欄 :利世民記得那是2004-2005年。開始時黎智英只是叫他寫專欄。對於他來說,寫專欄很容易,每天寫一個專欄就收工,他覺得很爽。

改革財經 :但是「爽」了三個月,黎生就對他說:你找人替你寫專欄吧,我要你幫我看財經。那時黎生要改革蘋果財經。結果利世民就在財經開了個專欄,既寫專欄,又寫財經。

蘋果財經就是以前報紙的財經版。從那期開始,利世民就在財經版上多搞些新的嘗試。他找了一些人回來一齊做,慢慢開始進行改革。後來讀者就發現蘋果財經變得比較活潑了。在工作中大家也建立起了一種企業文化、一種氣氛。

發展網絡 :搞完財經,黎生又叫他去搞網絡。慢慢就在港台兩地搞網版、搞手機版,後來是網絡加財經。

發展電視 :利世民在《蘋果》的最後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2010年在搞台灣「壹電視」。

他回顧道:開始搞「壹電視」的時候他就覺得不對路了,因為覺得整個策略有點冒進。他們當時的評估是台灣無論如何不會發牌照的。如果沒有牌照搞電視台,就唯有靠網絡(OTT)了。在2010年搞網絡電視,是有點冒進,但不是全錯。因為現在這個世界,還真是主要靠網絡去做視訊、做節目。但問題就是壹傳媒有一個先天的缺陷,就是被香港政府、中國(中共)政府嚴密箝制。其他媒體、其他機構就可以靠上市、在資本市場可以燒外面的錢,用街外錢去做很大型的投資,但壹傳媒沒有這個條件,公司在資本市場所賺到的每一分一毫,都要即時花掉。

繼續寫專欄 :辦壹電視時,剛好利世民要移民去美國,他就對老闆說:老闆我不行了,我要移民去美國啦,我走了!黎生就說,那你就繼續寫專欄吧。結果他又回到到《蘋果》的第一個職位——寫專欄。

在不斷冒險創新中成長

對於利世民來說,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日子是在《蘋果》度過的,媒體在成長,他也在成長。

他覺得, 公司是個很特別的地方。作為一個傳媒, 很早以前這個只是一份報紙、一些雜誌。後來開始做手機、做動新聞。大家有很多朋友都是讀者, 可以在網上也看《蘋果日報》和壹傳媒的其他刊物。而利世民自己就是在背後做團隊開發的工作。

利世民表示:「這個集團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會去嘗試很多東西,在這個市場裏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冒險創新的。你看香港這麼多媒體,其實很少有像我們這樣不斷會嘗試些新的事物。如果你說這間公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有的時候會試一些人們會覺得是很大膽的東西。 我不是純粹說那些報道。很多人都想,你們的報道很震撼、很「爆」。其實就我們本身,你想一下,  香港沒有人做手機媒體的,其他的報紙也不會去拍片,是我們首先『撈過界』,將一份報紙當作電視台來運作。其實,就算你當作一個企業文化來說,他本身也有很多很創新、會嘗試新事物的一個機構。」

回顧過去這麼多年,他知道,其實每次這樣的轉變都是巨大的工程,因為從事一個工作肯定會養成一個習慣,突然公司要改革,大家一定有許多憂慮、不安;而每次他就是做這樣的工作,扮演著別人肯定不喜歡的、不討好的角色。

要有經驗更要有眼光

利世民提到,很多人說我們都做了報紙二十年了、我做了雜誌二十年了,我有甚麼不知道的? !覺得自己很有經驗,其實不是知不知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眼光的問題。

他認為:「如果有一個人對媒體這個行業的看法永遠都比別人超前五年以上的,就是黎生。他看得很準的,他覺得那趨勢應該要做這件事,應該要怎樣走,當時正在做的人其實是不明白的。」

《蘋果》成為歷史令人惋惜

利世民離開蘋果後幾年,黎智英也將所有日常行政工作交給當時的行政總裁,自己小休了一段時間。大概是2017、2018年,黎智英又再找利世民,因為黎生又開始考慮要再改革。那次其實最主要工作是轉變模式——由在網上不收費、靠廣告為主,變成一個收費平台模式。那次是很短日子,從2018到2019年底,一年多一點。

利世民坦承:「 這麼多年來,你說我們這個報紙也好、整個集團也好,跌跌撞撞試過很多東西,不是沒有犯過錯。很多人就喜歡說,你們在1998年做過甚麼錯事。然後就揭出創報初年的一些失誤。我會說,犯錯,人人都會犯過。我們會吸取教訓,你們這些人卻不會。我們犯過的錯誤就是當時太過想著譁眾取寵。其實那時候譁眾取寵的那些人,有很多都已經不在這裏做了。我覺得到了後期,我們慢慢建立出來的文化就是,我們跟香港人的呼吸是一致的,但是不代表我們沒有我們的堅持。你可以同時間兩樣事情都做到。我想到了那個階段, 《蘋果》已經是一間成熟的企業、成熟的媒體公司。很可惜就是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就被人一下給(滅了)。」

所以,避開政治立場而論,當這個很有經營媒體眼光的老闆,在所持的上市公司其實是不可以用街外錢的限制下,願意承擔風險,用自己的錢去投資媒體事業,卻突然在香港消失了,利世民覺得真是非常可惜。#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