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背後運作影響你

大家可能都有留意到,在瀏覽時網頁顯示的資訊或廣告,與你瀏覽過及購買過的產品有一定關聯,甚至好像知道你喜歡甚麼,下一步想要甚麼。事實上,在互聯網世界沒有偶然的事。首先,網站經過幾個途徑認得「你」,包括利用你登入了某個網站的帳戶,你的IP Address,瀏覽時網站送出的小型文字檔案訊息(Cookies)。若你使用手機,各大作業平台預載一個廣告ID,用作識別用戶行為,又可透過你安裝的軟件,還有其它林林總總的方法。只要用戶偶一不慎,就可能將這些識別與真實身份連上。認得「你」之後網站又如何知道你喜歡哪些資訊?答案就是你瀏覽的過程中不斷提供資訊,例如搜尋過甚麼,購買了甚麼,評價點讚,使用過的聊天機械人,點擊過某個連結及之後連帶的行為,觀看過某個圖片或影片,在某個段落停留多少時間,甚至移動滑鼠及滾輪的速度與方向等,通通可被收集成為大數據,再利用人工智能(AI)不斷強化分析,找出各種潛藏關係,制定演算法向你推送資料。這個無聲無色的運作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可令網站提供更佳服務,節省你的時間,但它亦可主宰你收到的資訊,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費你的時間,吸引你作出額外消費,協助政權進行資訊審查,灌輸意識形態。其背後更牽涉巨量金錢利益,甚至透過你不以為意的授權,大肆蒐集你的數據變賣,侵犯你的私隱去取得市場優勢。

(pixabay)
(pixabay)

用家認識及法律保障不足

上周,消委會發表《道德與信心雇傭促進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發展報告》,就消費者對網購的AI及私隱保障的看法和習慣作調查,報告指77%受訪者每日瀏覽或每周網購至少一次,但75%對背後使用的AI並不熟悉,消費者對商戶所提供的AI的信任度並不高,只有31%信任度,認為人AI可以準確地滿足他們的需求的亦只是四成左右。四成多人擔心個人資料轉移第三方而停止網購。另外,絕大部份網站都有披露收集數據及私隱政策,但參詳的人少於一成。只有極少量網站列明收集數據用於訓練AI。很多國家都已有相關法例訂明消費者可選擇不接受Cookies,拒絕資料作人AI訓練,但特區只有自願性質的業界指引。消委會建議當局盡早展開策略性研究,加強監管AI能應用及公眾教育云云。報告實在令人擔憂,就是消費者沒有法例保障,欠缺選擇,且超過一半人不理會AI對個人私隱有多少影響。流行的購物消費平台、短片平台等,很多都是超越特區司法權力,如何規管亦成問題,不少更與極權關係千絲萬縷,系統性收集用戶資料根本就是搶佔大數據以餵飽AI的國策。那些十幾頁的私隱告知文件,通常只有專家才能讀懂,且魔鬼永遠在細節,一般用戶那有時間細閱。

自保有法不要等

與其等政府立法保障,商家自律,倒不如用家積極採取行動。若果你不想AI主導你的資訊,筆者有以下建議。其一,減少提供資訊。軟件是收集巨量資料的主要元兇,尤其是手機內的軟件,因為手機長時間使用及內藏個人資訊比電腦更多,各平台皆以各種方式誘使用戶安裝其軟件,透過各項授權,系統性收集你的數據。是非必要,應避免裝軟件並回到商戶網頁版。若需要購物,先不要登入平台帳戶,做完搜查功課後才登入網站直接購買,使用完畢馬上登出。小心長期登入帳戶的社交平台軟件,應檢視個人私隱設定,若有選項可不參與個人數據上傳,對感興趣的推送資料,可先記錄然後在軟件外搜尋,避免平台過份學習,不斷推送。其二,管理好瀏覽器的私隱設定。你應習慣使用無痕瀏覽,或在設定中選擇關掉瀏覽器時刪除所有Cookies及瀏覽紀錄。請關掉廣告彈出功能,並留意瀏覽及搜尋時沒有任何帳戶處於登入狀態。瀏覽及搜時應使用VPN,避免你的IP Address變成識別及追蹤你的工具。其三,限制廣告ID功能,用戶應選擇關閉(Windows)、避免追蹤(iOS)及直接刪除(Android )廣告ID,免得任何網頁或軟件利用廣告ID不斷追蹤及收集你的資料。大數據與AI可以是好工具,但若其受金錢利益及政治操控,用戶又不主動控制風險,你隨時被它支配。除非你非常清楚它的底細,還是小心為上。◇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