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對多種常用抗生素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PE)在本港的感染病例持續上升,2014年起錄得每年破千宗。CPE在高風險病人中的感染比例由2015至2019年升近40倍,而曾使用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病人感染CPE的風險會增加37%。研究團隊建議,應「對症」使用抗生素,以及建立抗菌素耐藥性的統一監測系統。
CPE是本港常見的「超級細菌」,通常在醫院出現傳播,患者感染後可致肺炎、尿道感染、敗血症等,若嚴重感染甚至會致命。
研究團隊分析醫管局2008至2019年的臨床數據發現,接受CPE檢測的8,588名高風險病人中,2,353人對CPE陽性,CPE發生率(即風險人群中受感染比例)由2015年每萬名病患0.04宗升至2019年的1.62宗,上升幅度高達39.5倍。研究團隊亦發現,曾使用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病人感染CPE的風險,較未曾使用者增加37%。
研究團隊表示,CPE分泌的酵素可使β-內醯胺類抗生素失效,而盤尼西林等一二線抗生素,以及最強效的三線抗生素均屬β-內醯胺類抗生素,故令CPE感染者的用藥選項大減。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表示,使用抗生素必然會導致細菌出現耐藥性,而抗藥性細菌可經人及食用動物傳播,一旦社區出現大規模感染,不但病患有機會無藥可醫,亦會加重醫療負擔。因此切勿濫用抗生素,應爭取在研發新藥前,確保現有的抗生素繼續有效。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亦提醒,應合理使用抗生素,例如避免使用強效抗生素治療輕微感染,要儘量先為病人種菌和分析,使用「對症」的抗生素,以及要避免「用死」同一種藥物,應輪替使用,可減低細菌出現耐藥性的速度。
研究團隊指出,加強公眾對使用抗生素的教育和認知同樣重要,例如不應自行購買或主動要求處方抗生素,剩藥不可讓予其他人等。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吳蓬建議,本港應建立抗菌素耐藥性(AMR)的統一監測系統,包括醫管局、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及涵蓋食用動物和食物的監測平台,透過大數據分析並預測AMR情況,包括發病率、死亡率及經濟成本等,以部署相對應的方案。@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