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韓中建交的第30周年。雖然南韓在經濟上依然嚴重依賴中國,但尹錫悅政府外交政策的調整,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共態度的改變等因素,韓中關係正在漸行漸遠。

韓中兩國紀念建交30周年,雖然尹錫悅與習近平互致賀電,但南韓輿論卻表現得相當冷淡。韓媒《南韓日報》23日發文形容在此之際,面對這個紀念日,南韓經濟界所呈現出來的氣氛,「不像在辦喜事,更像在辦喪事」。

南韓媒體普遍認為,目前的大趨勢是韓企爭先恐後離開中國,把資金投向北美和東盟地區,以尋找替代市場。

薩德問題再次激化 韓政府強懟中共

8月10日,北京在薩德問題上再次對尹錫悅政府施壓,要求南韓遵守上屆文在寅政府對中共承諾的「薩德三不」, 即韓方不增加部署「薩德」,不形成韓美日軍事聯盟,不參與美方的導彈防禦系統。並額外又提出「一限」,即限制現有「薩德」的實際使用。

第二天(11日)南韓總統室強硬回應說,薩德反導系統是為免受北韓核導威脅的自衛性防禦手段,事關國家安全主權,不容妥協。並表示正在促進位於慶尚北道星州郡的駐韓美軍「薩德」基地儘快恢復正常運轉。

尹錫悅自競選總統以來就明確表示,他比文在寅政府更願重視韓美同盟,部署薩德屬於南韓政府的主權。

8月25日,即韓中建交30周年紀念日的第二天,南韓外交部重申,「薩德」事關南韓國家主權安全,不能成為與任何國家妥協的對像。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當天在記者會上還表示,中方可能對此有不同想法,但據韓方了解,中方也很清楚韓方立場。

南韓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系教授姜俊英(Kang Junyoung)在最近國立外交院發行的《2021中國局勢報告》中,透過題為《2021韓中關係:變化與持續》的文章表示,韓中兩國關係雖然是最高級別的戰略夥伴關係,但「未能克服薩德後遺症,只是停留在修飾上的(戰略夥伴)關係上」。

他說,中共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強詞奪理,而南韓政府考慮到中國經濟對南韓的重要性,以及中國(中共)對北韓的影響力。 

除了薩德問題,隨著中美戰略競爭日益激烈,也給韓中關係帶來不少挑戰。美國最近提議南韓參與其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包括美國、日本、南韓、台灣),以構築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面對美方牽制中共的措施,中共也向南韓施加壓力。作為在晶片產業嚴重依賴中國出口的南韓來說,面臨選邊的抉擇。

韓企紛紛撤離中國或縮小經營規模 

因薩德問題,眾多進軍中國的南韓企業從2016年起就受到重創。樂天購物今年7月決定出售其在成都的中國最後一家百貨門店。樂天購物2017年因薩德事件陷入經營困境,之後不斷出售在華門店。2018年樂天瑪特在中國的115家門店已全部撤離。

三星電子的智能手機2012年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居首,份額為17.7%,薩德事件後大跌,如今佔有率還不及1%。 

三星電子2019年最後一個中國手機生產基地惠州工廠停產。2020年8月,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後一家電腦工廠。據三星電子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年末三星在中國當地法人公司僱用1萬7千多名職員,比2013年減少了70.46%。

另外,中共在薩德事件後,持續3年以上將南韓電池製造代表企業LG化學與三星SDI排除在補助金支付對像之外,使在中國建設了大規模電池工廠的這兩家企業無法正常開展事業。兩家企業2021年分別關閉了中國內各兩家工廠。LG電子則於2020年撤離中國3家工廠。

美妝龍頭愛茉莉太平洋已關閉了中國內1,000多家門店。

在中國市場銷量一度超過179萬輛的現代起亞汽車, 薩德事件後銷量大跌,去年跌至50萬輛以下。現代汽車去年出售了北京第一工廠。

南韓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今年6月對在華177家南韓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55.3%企業有脫離中國意向。

此外,南韓民眾對中共的反感度也在直線上升。

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2至6月以全球19個國家的2萬多名民眾為對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80%南韓人對中共持負面看法。

統計還顯示,南韓的反共輿論在2014年只有37%,但在2017年上升到61%後,2020年和2021年繼續上漲至75%和77%。

皮尤研究中心分析說,南韓的反共輿論飆升「可能與2017年韓半島部署薩德後,中方對南韓採取經濟報復有關」。

南韓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在8月23日發表的報告中指,為了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兩國有必要調整對對方的期望值。

報告表示,就中共在朝鮮半島和平中能夠起到的作用,南韓應該降低期待。同時,中共也要正視南韓必須重視韓美同盟的現實。

報告建議,發展韓中關係,南韓政府「要提高戰略透明度,不要一味追求戰略模糊」。「從短期看,這或許引發中國(中共)的失望和不滿,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南韓表明自己的立場,有助於增進互信」。

南韓經濟嚴重依賴中國 風險加大

30年來,韓中兩國貿易額從1992年(建交時)的64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3,000多億美元,增長了47倍。單看2021年,中國是南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華貿易在南韓整體貿易中佔比達到24%,且八成南韓貿易順差來自對華貿易。看起來南韓的對華貿易成績耀眼。

但據南韓貿易協會(KITA)統計,南韓對華貿易順差在2013年達到628億美元的高點以來一直在持續下降。2021年,雖然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達3,015億美元,而南韓對華貿易順差規模僅為242億美元,不到2013年的一半。

今年5月至7月南韓對華貿易連續三個月出現逆差,為30年來首次。

就出現對華貿易逆差的原因,南韓輿論認為,在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引起的經濟放緩背景下,南韓對中國產原材料和中間材料的進口持續增加是主要原因。

南韓商工會議所8月9日發布報告指,電池、半導體等主力產業領域,對中國原材料和中間材料的進口依賴度大幅上升。其中,製造電池的關鍵原料「氧化鋰」和「氫氧化鋰」,僅今年上半年進口額就達11.7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總進口額的5.6億美元,創下南韓史上最高進口額。

南韓貿易協會8月2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南韓動力電池原材料對華進口依賴度不斷加深。2018年氫氧化鋰對華進口依賴為64.9%,去年提升至83.8%,今年1至7月自中國進口佔比達84.4%。

同期鈷對中國進口依賴度則由53.1%上升至64%,再到81%,天然石墨也由83.7%上升至87.5%,再到89.6%。

另外,南韓輿論還認為,南韓主要產品在中國市場失去競爭力,原本中國進口南韓生產的中間材料製造成品再出口到全世界的進出口結構已崩潰,也是對華貿易出現逆差的一個原因。

此外,中共加快推進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經濟轉型,以降低對南韓產生中間材料的依賴度,也是對華貿易出現逆差的一個原因。

南韓貿易協會8月18日發表報告顯示,中國半導體製造用設備的國產化率從去年年末的21%大幅上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32%。受此影響,南韓今年上半年對華半導體製造用設備出口比一年前同期減少了51.9%。半導體是近20年來對華出口比重增加最多的產業。

南韓啟明大學國際學部教授李志榕(Lee Ji-yong)對大紀元表示,南韓要解決經濟問題,減少對中共依賴的風險,必須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當然這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內南韓經濟必然會受到衝擊。

對於韓中關係的未來走向問題,他強調,這取決於中共,「(中共)要尊重南韓的生存、安全、獨立的主權」。

「我對未來韓中關係不抱樂觀態度。」他說。 

中國時事評論員文睿告訴大紀元,目前中美對抗的大格局下,各國都在選邊站。南韓比較特殊,從政界和民間都希望站在美國一方,但是由於南韓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使南韓面對中國時非常謹慎」。

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下滑,加上清零防疫,在中國的韓企幾乎都在想辦法離開中國,兩國在經濟層面一點一點分開,最終會影響到政治層面。南韓目前已經決定參加晶片四方聯盟的會議,尹錫悅之前還參加了北約峰會,在朝著西方走。

「雖然兩國地理上很近,但兩國關係體現的是疏遠,南韓在往歐美方向走。」他強調。@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