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片法案》後,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又簽署了一個《降低通脹法案》,但是,這個法案,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法案,而且,和《晶片法案》一樣,這個法案也被認為暗藏著「排擠中共」的意圖。那麼,這個法案到底有甚麼內容呢?不單如此,美國及其盟友針對中共的科技脫鉤,正在持續進行中。
在美國發起的這場科技戰中,中共有機會翻身嗎?
全球清潔能源競賽開始 美國力求重組供應鏈
拜登簽署的這個《降低通脹法案》,總額高達4,300億美元,涵蓋了氣候、清潔能源、醫療保健,以及稅制等領域,將在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
這個法案中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在未來10年內,投入將近3,750億美元來應付氣候變遷,所以也被視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氣候法案。
雖然法案被稱為《降低通脹法案》,但是有經濟分析顯示,它對美國今明兩年的通貨膨脹,只會產生微不足道的影響。因為這個法案,對於物價飆升的一些主要驅動因素,包括汽油、食品、屋租,再到餐廳用餐等費用,並沒有甚麼直接的影響。
所以,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就批評說,拜登簽署的這項法案「意味著更高的稅收,更高的能源賬單,和激進的國稅局審計」。
不過,法案將在醫療保健領域投入大約640億美元,以降低處方藥價格、加強醫療保障,這將會幫一些美國人節省一些開支。另外,法案還將對部份大企業徵收15%的最低稅收等,致力於在未來10年內創造將近7,4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這可能會適度削減政府的預算赤字。
但是,新法案中最令人關注的,還是其中有關清潔能源和應付氣候變化的政策,涉及到了多項新能源領域的補貼項目,包括了太陽能、風力發電、電動汽車等產業。
比如電動車,法案不單對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給予最高每部7,500美元的補貼,而且還取消了針對車企的補貼銷量限制。不過法案要求,享用補貼的電動汽車必須是「北美製造」,而且電動車電池中的材料和「關鍵礦物」,必須來自美國或者是和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還要求大部份的電池生產和組裝,要在北美地區完成。在2023年以後,「電池產自其它國家」的電動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
毫無疑問,這一措施為優先購買美國貨制定了更加詳細的框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企業,並且促進美國本土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建立。
但是,與此同時,這一措施也被認為是,要將中國踢出局,以美國為中心重組全球供應鏈。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動力電池大約90%的主要原材料鋰、鈷等,都在中國加工。所以,有分析認為,這是美國繼《晶片與科學法案》之後,在高科技以及未來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上,對中共進行的又一次圍堵。
不過,由於中國在鋰電池製造領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這就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美國生產的電動車還不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美國汽車創新聯盟也表示,一旦法案開始實施,目前在美國銷售的70%的電動汽車,將無法享用免稅。也就是說,有70%的電動汽車,不是北美製造,或者電池生產或組裝也不在北美。
中共國務院在2015年發表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這個計劃中所提到的重點發展領域,就包括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
據大陸媒體報道,單在去年,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的投資就達到了2,660億美元,而德國和美國,分別是470億美元和1,140億美元。但是現在,美國準備投入3,700億美元推動綠色能源轉型,要和其它國家展開競爭。
雖然目前,中共佔據了能源主導權,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離子電池,還有大約一半的風力渦輪機,而且,在提煉可再生能源需要的「關鍵礦物」,比如鈷、鎳、錳、鋰方面,中國也佔據了明顯優勢。但是現在,美國要加入這個全球清潔能源的競賽,那麼未來形勢會怎樣變化,就非常值得關注了。
西方與中國的脫鉤 正在進行中
另外,美國針對中共晶片的科技脫鉤,依然在持續。美國商務部之前發表新規,禁止對中國出口設計先進晶片所必須的EDA軟件,禁令從8月15日起生效。
EDA軟件,是晶片設計必備的工具,有著「晶片之母」之稱,在全球市佔率中,新思(Synopsys)、益華電腦(Cadence),以及西門子電子設計自動化(Siemens EDA)三家主要EDA廠商,佔到了77%。中國目前只有部份國產EDA軟件,可以支援5納米製程,但是無法支援3納米製程。所以,很顯然,美國的禁令將影響中國推進先進製程晶片。
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友也在採取措施,防止中共獲得先進技術。8月17日,英國政府叫停了一家香港公司提出的軟件公司收購項目。這是英國再次以《國家安全和投資法》叫停一家香港註冊公司的收購項目,之前已經叫停過一家中國企業的收購項目。分析認為,英國此舉意義重大,反映出英國會繼續採取強硬立場,避免中國切入英國經濟。
另外,德國總理舒爾茨在11日舉行的夏季新聞發布會上,也呼籲德國企業不要過於依賴中國,而是要依賴多樣化的供應鏈。他談到對中國新的依賴性問題時,提到了中國供應的太陽能和風能的重要組成部件。舒爾茨說,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已經成為德國國家戰略的一部份,無論在供應鏈還是出口問題上,都應該依靠多個合作夥伴。
雖然,對於德國等西方國家來說,和中國經濟脫鉤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這個趨勢已經是難以逆轉。
8月8日,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還發表了一份有關地緣政治對德國經濟模式影響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德國的供應鏈非常依賴於中國的出口,這造成了德國工業的很多供應鏈,被依附在這種政治不安全性上,受制於中共當局的一些決定。
報告稱,如果德國與中國發生貿易戰,德國的汽車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以及機械設備製造業,都將遭受重大損失。所以,德國企業應該增加從其它國家的採購力度,以減少對某些市場和專制政權的單方面和關鍵的依賴。
但是,反過來說,中國和世界脫鉤,對中國經濟的打擊也是巨大的。這項報告就認為,如果出現西方國家和中國雙邊脫鉤的情況,中國將是最大輸家。例如,和德國相比,中國的GDP跌幅會高達2.27%,這一數據將遠高於西方國家的GDP損失。這也表明,與德國或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經濟似乎更依賴於當前的國際貿易鏈。
大家看到,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和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社會對中共的態度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而且從去年的限電到今年的上海封控,中共在經濟管控方面的不明朗,也導致外商開始重新布局供應鏈,以分散風險。
比如,蘋果公司,已經把部份iPhone生產線從中國轉往其它市場。從今年開始,印度就將生產iPhone 13,並計劃組裝iPad。
而且,最近中國多地遭遇的極端高溫天氣,也對供應鏈造成干擾。尤其是中國四川無預警限電,都讓廠商們面臨更多的不明朗因素。
再加上中共經濟趨於衰退,以及佩洛西訪台後引發的台海緊張局勢,都在導致外國資本加速撤離,以及供應鏈的加速外移。雖然這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和中國的經濟脫鉤,已經是不可逆轉了。
為甚麼說 中共科技戰必敗?
也許有人會說,西方和中國科技脫鉤沒甚麼可怕的,中國照樣打贏科技戰。但事實上,這還真是亂說了,在中共治下,中國科技的未來可以說是十分悲觀。
在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功,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中共放鬆了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通過改革開放,奠定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經濟大環境,從而激發了每個個體的創新能力。尤其是近二十年來,在科技領域造就了一大批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並且獲得了外國投資者的垂青。
但是如今,中共卻在全面倒退,收緊對社會全方位的控制,表現在科技領域,就是中共對這些互聯網公司大打出手,結果是甚麼呢?
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一度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但現在市值大幅縮水,公司最近3個月就裁員9千多人。另一家網絡巨頭騰訊,也出現自2004年創立以來的首次營收下滑,迫使集團近8年來、首次大規模裁減5,500名員工。
這些互聯網大廠都在大規模裁員,也難怪年輕人現在都找不到工作了,中共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的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達到了19.9%。
如果是幾前年,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也沒甚麼,還可以自己創業當老闆。可是看看目前的中國,市場凋敝、民生艱難,誰還敢自主創業呢?只要是能有一份穩定工作,就算是當「城管」,博士碩士都搶著去。
所以說,中共當局對科技企業的整肅,摧毀的不單是幾個互聯網巨頭,很可能是扼殺了千千萬萬個年輕人的創業夢想。
當然,中共一定會輸掉科技戰,還不只是因為對科企的整肅,最根本的因素還在於中共的制度。因為科技的創新,需要自由的思想市場:每個人都能從周圍其他人的知識中獲益,從而刺激更多人產生新的想法。所以,思想的自由才是科技創新的泉源,但是,這正正是中共制度下最為缺乏的。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在科技上也沒有多大的創新性,主要是靠模仿外國的技術,甚至依靠外國的投資。但是接下來,如果西方社會都在努力和中國脫鉤,中概股也要從美國退市,那麼,中共既不能依靠外國的技術和資金,自己又缺乏創新能力,那還能靠甚麼來發展科技呢?
所以,中共將注定輸掉這場美國發起的科技戰,可以說,它打造「製造業強國」的夢想已經化為泡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