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稅收情報總局(DRI)於7月13日披露,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簡稱歐珀中國、OPPO China)在印度的子公司OPPO India(歐珀印度)逃稅高達438.9億盧比(約合5.7億美元)。DRI還建議,依法對歐珀印度及其員工,以及歐珀中國處以罰款。

DRI於當地時間7月13日中午發布了相關公告,指出歐珀印度以兩種方式逃避納稅。其一是在進口手機零件時,故意做錯誤的描述,藉此獲得298.1億盧布(約合3.9億美元)的關稅減免。DRI在調查過程中搜查了歐珀印度的辦公室和主要高管的住所。歐珀印度的高管和在印度的供貨商在接受調查作出的自願陳述(voluntary statement)中已承認曾向海關遞交錯誤的信息。自願陳述指在未受強制、脅迫和引誘等情況下做出的陳述。

其二是歐珀印度向包括歐珀中國在內的多個國際公司支付特許使用權費用(Royalty)和授權費(Licence fees),但未按印度的關稅法(Customs ACT, 1962)和海關估價規則(Customs Valuation Rules 2007)將這些費用計入進口商品的交易價值中。歐珀印度因此少支付的稅費為140.8億盧比(約合1.83億美元)。

公告同時披露,歐珀印度已自願繳納了45億盧比(約合0.6億美元)的關稅差額。

DRI在結束對歐珀印度的稅務調查後,已向其發出了補繳稅款的通知,同時建議依法對歐珀印度及其員工,以及歐珀中國處以相應額度的罰款。

歐珀印度在印度從事移動電話及其配件的製造、組裝、批發貿易和分銷業務。歐珀印度經營的手機品牌包括OPPO、OnePlus和Realme。OPPO官網介紹稱:OPPO全球用戶人數為5億,自2004年成立以來,業務已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凱度Brand Z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中,OPPO排名第6。

就DRI的公告,大紀元記者通過郵件聯繫了OPPO,但截至發稿,未收到OPPO的回應。

據《印度時報》(TOI)7月14日的報道,歐珀印度發言人表示:對收到印度官方的通知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是個行業問題。發言人同時提到,歐珀印度會採用可能需要的適當措施,包括任何法律規定的補救措施。

TOI在報道中還提到,最近幾周,印度官方對華為、小米、vivo和One Plus(一加手機)都有行動;自拉達克(Ladakh)的局勢惡化後,印度政府決定密切關注中國公司,包括限制中國公司在印度市場的發展。

中企處境今非昔比

中國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公司「36氪」在6月份的一篇報道中說,2014年是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的「重要節點」,一年內就有「至少100多家中國企業」到印度淘金。小米是在2014年3月開始進入印度開拓市場的。

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製造商,其官網稱「在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手機市場進入前五名,特別在印度,連續5個季度保持手機出貨量第一」。

2021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銷售市場的份額為24%,是份額最高的手機銷售商。截止到今年5月,小米在印度的製造工廠已有7家,基本實現印度本土化生產,平均每秒可生產3台小米手機。但印度的營商環境正在改變,小米在印度的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也正在下滑。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出貨量同比下跌24%。

印度從2021年開始正式鼓勵和獎勵印度大型電子製造業,同年4月印發了《印度大型電子製造業的審改掛鈎獎勵計劃》——計劃未來五年內,投入最高1219.5億盧比(約合15.9億美元)激勵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印度電子製造業。但佔據印度智能手機份額最高的小米未能進入激勵名單,相同處境的還有OPPO和vivo;而三星、蘋果等22家非印度的廠商入圍了。

在OPPO被DRI點名發布公告前,印度執法機構於7月5日突擊搜查了中國手機廠商vivo及其相關公司在印度的44個場所。vivo手機公司的全稱為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vivo全球用戶數量為4億多,業務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凱度Brand Z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中,vivo排名第10。

隸屬於印度財政部和稅務局的經濟執法局(ED)於7月7日凍結了與vivo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涉及金額達0.59億美元。4月份,小米印度公司的銀行賬戶也被凍結。

7月13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有條件地解凍了vivo的銀行賬戶,要求vivo提供95億盧比(約合1.2億美元)的擔保,同時賬戶中要保持25億盧比(約合0.3億美元)的餘額。

據彭博社5月底梳理,印度企業事務部著手審查的在印度的中國企業數量多達500多家,包括小米、OPPO、vivo、阿里巴巴和華為等。

感覺到印度營商環境變化的不只是手機或電子行業,在印度的中資企業發現獲取印度簽證也越來越難了,如寶鋼印度公司因拿不到印度的簽證,原本5人常駐印度不得不「全靠遙控指揮」。

「36氪」認為,地緣政治只是一方面,同時點明「在印度中資企業需要更加注重合規性問題」,並「善於利用當地資源和法律團隊去據理力爭」。

雖然有的中資企業在考慮從印度撤離,但對於部份中國企業而言,要放棄已成熟的全套產業鏈並非易事,如小米手機。「36氪」認為「小米根本承受不起直接撤出印度的損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