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單日確診個案多日徘徊,未見有大爆發跡象。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早(6日)表示,期望新政府制定防疫措施時應觀察數據趨勢,而非單日確診數字上落。他以住院、重症及死亡數字作比較,本月比上月呈明顯下降趨勢;與疫情前同期比較,亦不構成額外死亡風險;他強調本港防疫從未「躺平」,認為「毋須走回頭路收緊」,可進一步放寬復常。
本港昨日(5日)新增2,268宗確診個案,多日徘徊在2,000宗左右水平。但據港大「本地個案的即時有效繁殖率」最新數據,截至6月28日平均值為1.341,相比6月初高峰達到1.8236已見下跌趨勢,亦未觸及專家所憂慮的2.0關鍵位置。特首李家超今日出席立法會首場答問會時重申,政府在抗疫工作上不會「躺平」,不能任由確診個案上升。
何栢良今早接受商業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訪問,表示期望新一屆政府制定入境措施或本地社交距離措施時,應該多些觀察數據趨勢,而非單日確診數字上落,「在數據上,最關鍵是有多少重症與死亡個案,而非每日關注多少無病徵或輕微感染確診個案。」
當時,李家超尚未發表「不會躺平」論。
何栢良說,觀乎世界各地,鑑於整體疫苗接種比例已經是相當高,基本上已處於「後大流行」階段,而香港是處於獨特位置,即使出現疫情,仍然要與世界在復常前提下儘可能地接軌,故此在數字上應留意趨勢及重點指標,而非每日個案數目。「例如新加坡近期個案上升,單日有逾萬宗個案,但是這些本身根本沒有甚麽意思,因為其重症及住院數字仍然很小。」
何栢良坦言,本港過去兩個月循復常方向而行,復常期間個案必然有所上升;不過隨著疫苗接種比率不斷上升,加上現時世界沒有令人擔心的變異病毒株出現,「其實政府真的毋須走回頭路收緊,可進一步放寬復常,包括邊境措施,例如我曾經提及的『3+4』混合模式檢疫方案,市民必然支持。」有關方案是指由現時的7天酒店檢疫,改為3天酒店檢疫及4天在家中隔離。
何栢良引述多項數據,強調本港防疫從來沒有「躺平」,有條件進一步復常。他以近月醫管局旗下醫院的住院、重症數字來作比較,住院數字方面,上月(5月2日)約1,300人,及至本月(6月5日)僅剩800人仍需留醫,同比下降36%;重症數字方面,上月(5月2日)有87宗,本月(6月5日)只餘下32人,同比下降更是高達63%。他指這些數字顯示,即使單日個案不斷上升,在有口服藥及高疫苗接種比例下,仍然能夠應付。
何栢良繼續回顧整體疫情數據,過去兩個月累計約有47,000宗個案,死亡個案僅87宗,大部份均集中在80歲以上,佔當中57宗,50歲以下更是「零死亡」。在未有疫情前,即2016年至2019年5月到6月間,正常水平下平均每日自然死亡人數為130宗,雖然政府至今未曾公布近兩個月最新自然死亡數字,但就整體數字而言,他認為疫情不構成額外死亡風險。
何栢良再舉出疫情前的流感數據,當中聚焦在冬季流感爆發的3個月,從2016至2019年的4年間,每年冬季流感平均約有700宗重症以及500宗死亡個案。他稱,從過去兩個月數字反映,疫情相關的重症及死亡數字,與疫情前的數字差不多,或者與過往同月的死亡基線相差不大。
當被問及近日外國媒體較多報道Omicron新變異病毒株BA.2.75個案,何栢良則斷言市民無需過份擔心,形容BA.2.75同屬BA.2品種,現時BA.2已有300多個分支,「開枝散葉得都頗大」,這些新變異病毒株經常都會出現。
他再解釋,BA.2.75在刺突蛋白上增加數個突變,以及數個氨基酸的轉變,所以學術界多了留意和討論,不過現時全球發現個案數目仍然很小,主要均集中在印度,連100宗也沒有,其它歐洲與北美洲則有零星個案,故此暫時無需過份擔心。「即使主要衛生機構,包括美國疾控中心、歐洲疾控中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都未曾將BA.2.75的關注度提升,只是留意已經足夠。」@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